新华社太原2月6日电 推着探伤仪器,一点一点挪动,偶尔单膝跪在钢轨枕木上,测试水平高低。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公司原平工务段京原铁路线上灵丘线路车间“探伤工”杨树勇,正在为钢轨认真做着“B超”。
今年是杨树勇的第28个春运。只不过,他的岗位不在春运列车上,而是在寒风中,扫描着钢轨上可能出现的微小“隐患”。
“明明轨距大了2个毫米,你却写成了-2?”愤怒的老杨冲着身后的儿子杨洪福大吼一声,一边嘟囔着“一正一负,可差了4毫米”,一边把用石笔写在轨枕上的负号擦掉。
老杨和小杨是父子,这个春运,是老杨的最后一个春运,也是小杨的第一个春运。
钢轨“探伤”工作对技术性和责任心要求都极高,他们需要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钢轨内部伤损情况,是否有裂纹。“就是给钢轨做‘B超’。”老杨开玩笑说。
钢轨上面论吨,下面论毫米。给钢轨做“B超”可不容易,“探伤工”需要一整天待在寒冷的室外,推着仪器,一步一步,一寸一寸,检查钢轨是否有内伤、裂纹等病害。每天至少走十几公里,中间绝对不能发生漏检。
灵丘线路车间地处晋北高寒地区,每年冬季线路冻害多,车间管内40公里的线路冻害就达到300多处。及时准确掌握线路冻害情况和整治冻害是保证线路安全的重点任务。
这项单调的工作,54岁的杨树勇从1992年开始,一口气干了28年。“每天早晨6点离家,乘小票车去上班,一走一天。尤其晋北的冬天特别冷,风又大,经常我还睡着,父亲就走了。” 杨洪福说。
靠着以“寸”算的耐心,杨树勇在工作中发现重伤钢轨200多根,重伤辙叉120多组,重伤夹板40多块,为预防行车事故做出了贡献,多次受到表彰。
“从小在铁路边长大,对铁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说归说,单调归单调,父亲的工作还是挺重要,他能干好,我也行。”尽管杨洪福对父亲从事的工作多有抱怨,但大学毕业后,他还是选择了去铁路,做和父亲一样的工作。
因为是特殊工种,杨树勇55岁就要退休了,这个春运,成了他的最后一个春运。也正是在这个春运,28岁的杨洪福接过父亲的探伤仪,开始为钢轨“探伤”。(记者孙亮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侵华日军新罪证“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展出2024-09-1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