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不久的东方角鸮,只是在树上呆望
计划涵盖校园大部分物种栖息地
谭羚迪告诉北青报记者,“自然保护小区”此前曾在国内一些地区施行过,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通常的自然保护区禁止或限制人们进入不同,‘自然保护小区’强调的是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和自然界和睦相处。此外,‘自然保护小区’的面积往往并不大,其所处的位置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她介绍,在此前的一个“自然保护小区”的案例中,村民意识到村子周边的一处树林和其中的鸟类能够为村里带来旅游收入,因此将这处树林设立为“自然保护小区”,并订立了不得随意砍树、不得影响鸟类生活等规定。在这个案例中,鸟类的栖息地获得了保护,村民也从来参观的游客那里获得了经济收益。
“但在校园内开展‘自然保护小区’仍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找不到可供借鉴的先例。目前我们的构想中,提议将校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一些生物多样性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区,可以不清理枯木落叶,也避免使用除草剂等农药,保持这处地区的自然状态。”谭羚迪说。
谭羚迪表示,构想中,今后北大可以对校内不同的地区进行评估,对于人员车辆常常经过的地区,应当及时处理腐朽树木。而对于一些人迹罕至的区域,则可以以保护为主,或者调整砍树、修剪的时间,降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根据部分北京大学老师和学生的构想,北大“自然保护小区”初步计划涵盖校园内的未名湖区、勺海、西门鱼池、鸣鹤园、红湖、镜春园、朗润园、燕南园和西门外蔚秀园的水域及次生林等地。面积约42.5公顷,覆盖了校园记录的大部分物种栖息地。
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前会长曹恭元表示,在这次“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提议中,也将北部水系划入保护小区的范围之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