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微信“变脸”这几天,他还忙着为“地球摄影师”调头
新华社上海9月27日电 当微信的启动画面换成“风云四号”卫星在中国上空拍摄的地球全图的时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正从上海赶往西安基地,将卫星进行南北向“反转调头”。
“作为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卫星,风云四号的定点岗位在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高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由于采取定量遥感,为了避开冬至和夏至,每半年需要调一次头。”董瑶海在电话里介绍说,“26日晚,我们顺利完成了最新的一次调头任务,从地面操控仅用了一个小时。”
打开微信,风起云涌的地球全图画面气势磅礴,小小的人类身影深情凝视,仿佛在说:“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如今,地球家园的美照换成了最牛的“地球摄影师”风云四号的摄影作品,作为总设计师的董瑶海心里别提有多自豪。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回首带领上海航天团队研制“风云四号”卫星所走过的七年漫漫长路,董瑶海感慨万千。
“有时,大家也感觉坚持不下去了。就来找我们诉苦,压力太大了,好像看不到成果,也看不到未来。”董瑶海回忆说,“但牢骚过后,大家又默默地拾起自己的小情怀,接着钻进看不见底的技术深渊。”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人生往往就是这样。如今,每天打开微信都能看到风云四号拍摄的地球美照,无疑就是一切付出的最好回报!
“任它虐我千百遍,我待航天如初恋”,这是“风云四号”卫星团队沟通群的名字。怀抱着对中国航天事业初恋般的热情,董瑶海带领这支团队同甘共苦,在技术的深渊中摸爬滚打,志如磐石、锲而不舍,终于在2016年12月11日,让“风云四号”卫星成功遨游苍穹,日夜守望着人类的唯一家园。
对董瑶海而言,卫星发射成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这9个月来,他带领“风云四号”卫星团队的核心成员,每天汇报交流卫星在轨运行的各项指标和数据。大家随时沟通,相互配合,确保“风云四号”一直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在团队里,董瑶海对细节追求极致是出了名的,甚至被称为“抠细节的魔头”。讨论会,一旦他的提问没人回答,第二次开会他还会接着问,如果还没有听到满意的回答,第三次开会还会再追问,直到团队成员把问题解释得令他满意。每天试验结束,他都会把所有的数据浏览一遍,寻找问题,刨根究底。几十年如一日,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自从1986年进入上海航天,董瑶海就与“风云”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担任“风云一号”A、B星的主任设计师。有一年,“风云一号”B星在轨道上遭遇空间粒子,星载计算机程序紊乱,卫星在太空不断“翻跟头”。董瑶海临危不乱,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卫星进行动力学仿真和姿态确定,最终使卫星恢复到稳定对地的状态,重新发回了气象云图。
在“风云一号”C、D星的研制中,董瑶海提出了“表格化管理控制卫星技术状态”的工程管理方法和“720小时可靠性增长试验”,为卫星实现“高可靠、长寿命”目标奠定了基础。
董瑶海还先后担任“风云三号”A、B星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使“风云三号”卫星实现了全球、全天候垂直探测,开启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定量被动微波遥感。
正是基于“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和“风云三号”的深厚积累,董瑶海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风云四号”的研制重任。“就算扒层皮,我们也一定要把‘风四’打上去。”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从没有“退缩”二字。
2017年2月27日,“风云四号”卫星云图正式发布。从太空俯瞰地球,人类的唯一家园如此美丽,海洋广阔、陆地多彩、山川巍峨、河流蜿蜒。但同时她也如此脆弱,沙尘、暴雨、台风,甚至地震,轮番登场、频频光临。每天,地球上发生的一切风云变幻,“风云四号”卫星都尽收眼底,如实禀报。
目前,“风云四号”卫星所有的载荷都处于开机24小时运行状态,后续还将提供包括云、辐射、温湿度、大气、导风、闪电等50多种数据产品,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保驾护航”。
董瑶海常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大发展的最美好时光。40年多来,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5颗气象卫星,现有8颗在轨稳定运行,形成了世界瞩目的“风云卫星大家族”,是世界上第三个同时拥有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预计未来十年,我国还将发射10余颗“风云”气象卫星。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毕生奉献。“我国气象卫星之所以能经过两代十几颗卫星,就能达到美国三代60多颗卫星的水平,正得益于我们始终不忘的初心!”董瑶海说。(记者张建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侵华日军新罪证“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展出2024-09-1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