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元宵一月欢腾,村村闹元宵、天天有节目、家家齐上阵,持续升腾“天下看莆田”热度。在市区绶溪公园进行的“打铁花”活动,为这场元宵“狂欢”锦上添“花”。2月20日晚,记者乘坐水上巴士,来到“打铁花”的最佳观赏位,沉浸式体验别样的非遗闹元宵。
▲航拍镜头下,“打铁花”的壮观场面与装饰夜景灯的水上巴士交相辉映。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乘水上巴士,夜游绶溪,观看“打铁花”。
当晚7时,夜清冷。绶溪公园1号码头,4艘水上巴士依次排列,每艘都披着灯光彩带,光芒璀璨。记者随游客一起登上一艘水上巴士,室内暖气扑面而来。落座后,水上巴士启航,如同一道移动的夜景,在夜间静谧的绶溪上行进。
乘坐水上巴士行驶在绶溪上,但见月光倾泻在溪面上,在夜色中展现出与白日截然不同的别样风情。同乘水上巴士的三明人林永榕自去年起已多次刷到绶溪“打铁花”的短视频,但乘坐水上巴士观看“打铁花”还是第一次。对于换个角度,更近距离观赏,他充满期待。
水上巴士向前移动,两岸景观向后倒退,约5分钟后,就望见岸上两个大火炉,炉顶冒着熊熊烈火。各艘水上巴士有序在卵石沙滩前靠泊,游客们迫不及待地走出船舱,登上观看台。
观看台处于“打铁花”表演的正前方,这里便是“最佳观赏位”。台上站立着蓝天救援队队员和安保人员,他们穿着夜间泛光的制服。环顾四周,绶溪桥上挤满了观看“打铁花”的人群。绶溪桥下上映水幕电影,流水与光影交织,如梦似幻。
前方火光映照下,一名头戴安全头盔的铁匠攀爬上高梯,将生铁、废铁分别加入2座火炉中,熔化铁水。地面上的匠人伴随音乐节奏,甩腰抡臂,用木槌猛力击打,将铁水泼向前方的荔枝树。霎时间,绽开无数银光,绚丽夺目,观众们发出阵阵惊叹。
今年,绶溪公园“打铁花”活动新增了“风火轮”“火壶”表演。当“风火轮”旋转,铁水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轨迹时,身旁一个小男孩又蹦又跳,兴奋地呼喊“那是哪吒的‘风火轮’”。男孩的母亲说,刚带儿子看了《哪吒2》电影,没想到绶溪公园“打铁花”生风喷火,把哪吒脚下的“风火轮”具象化了。
“火壶”表演更是呈现浴火的浪漫,表演者双手抖动,火焰升腾而起,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视觉震撼。观众们高举手机,拍摄下眼前的画面。记者放飞航拍机,透过航拍镜头,火树银花的壮观场面与装饰夜景灯的水上巴士交相辉映,动静相宜,构成一幅绚烂的图景。
“这不仅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市民欧一萍把拍摄的视频分享到朋友圈。在新度镇卫生院上班的她,向记者讲述曾经在新度镇锦墩村观看“打铁花”的盛况。
明中叶,锦墩村开始发展铸造锻制手工技艺。清康熙年间,锦墩村已是著名的“铸造之乡”。先民在冶炼铸造锅鼎时,看到铁锤与软化的砂铁撞击下,溅出火炽飞花,顿时产生灵感。他们把白砂粉冶炼成铁水,泼洒在村里高大的荔枝树上,铁砂火花飞溅到茂密如伞的大树上,银星四射。村民们特选农耕活动休闲时期,举行砂花演出,纵情欢庆元宵。神奇的是,经砂花展演过的荔枝树,不仅毫无损伤,且被高温杀灭虫害,来年荔枝树往往都能丰收。后来,这项源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土制烟花”有了学名,叫“锦墩砂花”。2011年,其作为全省唯一的稀有传统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
火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去年除夕夜,莆田“国风少年”朱铁雄带着非遗技艺“打铁花”登上2024年央视春晚,冲上热搜。“打铁花”这项古老的非遗,经过年轻人的演绎,融入科技色彩,变得时尚浪漫。
40分钟的表演酣畅淋漓,表演结束后,记者依依不舍返程。从绶溪公园1号码头登岸时,记者看到,又一批水上巴士起航。一旁市木兰集团“水上巴士”运营负责人洪翔说,从农历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一晚,绶溪公园卵石沙滩举行“风火轮+打铁花+火壶”表演,隔天一场,持续15场。分配10艘水上巴士参与活动,每晚两趟运行。
水光火韵,非遗奇境。乘水上巴士观看“打铁花”,既享受了水上夜游的悠闲,又避开拥挤的人群,沉浸式感受绶溪奇妙夜。把传统民俗与现代交通的融合,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一次难忘的文旅新体验。全媒体记者黄凌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福州:春耕正当时 尽显“科技范”2025-02-24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