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市区建设路的一家店铺里,摆着一个已有10来年历史的灶台,蜂窝煤堆窜出串串火苗,油锅里煎着一块块开始泛黄的煎粿,香味四溢。摊主李朝阳拿着一把铁质铲子,熟练地翻转着煎粿,没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煎粿出锅了。还没入口,一碗香喷喷的煎粿就足以让人垂涎欲滴。
煎粿原是农民在早稻登场后,把舂米时筛出的碎米磨成米浆,配上南瓜、韭菜、芹菜、绿豆芽等,用油煎干而成。相传唐朝时石室岩还没有寺庙,后来在香客的帮助下建了一座寺庙。而寺庙禅师为了答谢香客,亲自下伙房执勺,用了七天七夜煎制煎粿,出锅的煎粿薄如蝉翼,点点的花生微粒衬着碧绿的葱花,大家尝后赞不绝口。从此,成为莆仙的一种风味小吃,传到民间,流传海内外。
老街上煎粿的外焦里嫩之味同样也让人念念不忘。摊主李朝阳一直遵循传统做法做煎粿、锅边,口味纯正,深受食客的喜爱。
李朝阳向记者展示了煎粿的制作过程。他说,煎粿好不好吃,关键就看米浆好不好。从他开始做煎粿至今14年过去了,社会在进步,制作米浆的方式也从手工变成机械。但搅拌机碾碎的大米过于细碎反而影响口感,因此,他至今都是坚持手工制作米浆。
做米浆时,要用凉水将大米浸泡6小时以上,才能放入石磨当中碾碎,磨浆时可以加入适当鸡蛋,可以增加柔软度和香味。李朝阳说,如果是普通市民可自己在家中浸泡大米,而后拿到市场内的搅拌机去碾碎。
米浆磨好后,便可以往里加入切成段状的韭菜和刨成丝的南瓜,加入适量的盐,搅拌均匀,就可下锅油煎。记者看到,李朝阳熟练舀出米浆倒入事先加油温热过的平底锅内。他熟练的使用铲子将米浆摊平在锅底,形成薄薄的一层,其间,防止米浆粘锅,还要翻面煎和适当加油,大约3分钟后,米浆两面都被煎成金黄色后,一碗厚度只有几十毫米、薄如蝉翼的煎粿就起锅了。
金黄色的油炸皮,深棕色的粿馅……记者轻轻地咬上一口刚刚出炉的煎粿,皮脆馅软,味道香甜,吃后口有余香。如此香嫩的煎粿讲究的是功夫。李朝阳介绍,从年轻时他就到处学习制作煎粿技术,转眼自己站在灶台边做煎粿10几年,讲究的是传承手工做法和火候。
他说,制作煎粿除了米浆要好之外也离不开火候,适量用油,掌握好下锅时间,将米浆均匀地摊在锅边,煎粿才能又软又脆。
今年40多岁的他,来自城厢区常太镇,他和他母亲经营这家小吃店已经14年多了。高峰时,每天要做200多份煎粿,翻炒几万次,好吃的煎粿费工费力,要经过多道工序,但凭借对做煎粿的“执着”,他依然坚持着,为了就是让更多的人品尝领略到莆仙小吃的特别和故事。(记者 朱建婷/文 杨怡玲/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2024-12-17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