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厝边记者
陈丽娟 田米 文/图
滩涂后面都是高楼大厦,这里也将成为商业街区
何金珠希望继续祖辈留下的生活
在烂泥里艰难行进,讨海并不轻松
▲满满当当的收获,卖掉后,生计就有着落了
天空泛起鱼肚白,38岁的何金珠早已起床,套上防水裤,下海滩挖海蛏。忙碌几个小时,她还要回家简单洗个澡,挑着一早上的收获,往菜市场赶。这样的生活,她已经延续了20多年。
自小,何金珠就生活在丰泽城东街道凤屿社区。这些年来,小渔村周边已是摩天大楼,城市化的脚步,让讨海的日子慢慢到头了。本月下旬,凤屿社区一期安置房就要交房了,再过不久,她家所在的二期改造拆迁也将启动,改造成商业区。许多人想着外出打工,或者做点小生意。可何金珠和一些渔民还是希望靠着海洋的馈赠,一如他们的祖先那样生活着。
上周五,阳光明媚。早晨9点半,何金珠已在海滩上挖了3小时海蛏。而此时,我们刚抵达凤屿社区唯一的码头。在乌屿边防派出所帮忙下,乘渔船沿海滩出行。
退潮的海浪显得乏力,一群白鹭停在沙滩上,用长长的喙试探着沙滩上每一个细小的缝隙。
“咦,海滩上那些成群的小三角石块是什么?”听到有人提问,打了一辈子鱼的船主人老王笑了:“那是村民们种的,种一年就可以收获海蛎了。”担心受海水涨潮退潮侵蚀,石块就竖成三角形,比较牢固。
渔船继续往前,海天连成一线,就到了何金珠挖海蛏的地方。她远远地跟我们打招呼,拖着满满三篮子海蛏,慢慢走过来。说话空隙,她也一直清洗着满是淤泥的海蛏,脸上尽是满足。她计算着:早上差不多挖了50斤,一斤卖10元。今天的生计,算是有着落了。
丈夫在外打工,何金珠自个儿讨海已有20多年光景,有时早上三四点就要起床,可对何金珠来说,这样的生活清苦而满足。
回来的船上,正当我们感慨海的美丽时,随行的社区干部王鸿家说:“讨海的日子并不浪漫。”村里大部分人都以讨海为生。要不丈夫出海打鱼,妻子在海滩讨海;要不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在海滩讨海。
就是这样的生活,让不少人盖起了小洋房。小渔村,也慢慢淹没在周边的摩天大楼下。本月下旬,社区一期安置房就要交房了,二期也马上要拆迁了。按照规划,今后这里将打造成商业区,这样古朴的讨海生活还能持续多久,村里人也不知道。
渔村的变化,不少人也跟着动了心思。有人想外出打工,有人想做点小生意。这不,何金珠的丈夫就筹划着到一期的安置房租个店面,开间杂货铺,告别渔民生活。可何金珠不那么想:“我又不识字,讨海也是祖辈留下来的,我就喜欢讨海。”还有一些渔民说,他们要坚持到没海可以讨时,再做其他打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入轨 中国星座点2025-05-1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