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之久,他用坏了20来把锄头,200多个土箕,曾兰权一直在修补回家的路。如今,79岁的曾兰权、76岁的曾腾昌、75岁的曾兰彪还在坚持义务修路。
曾兰权的家,在海拔千米的深山中,是连城县赖源乡黄宗村最边远的自然村——上磜头。如今,村里仅有10户人家,靠着一条离村部约6.5公里的土路,通往外面的世界。
据连城县赖源乡乡长巫炳林介绍,上世纪60年代,年轻的曾兰权到生产队挣工钱回家时,发现村里的山路坑坑洼洼,不便行走。好心的他,便顺手用锄头钩平,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习惯。随后,弟弟曾兰彪、堂弟曾腾昌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修路行列,3人一干就是50多年。
此后,无论农忙、农闲时节,曾兰权等3人整日带着工具,在山路忙碌着,而其他村民也不时自发加入其中,义务修路。“现在年轻人多骑车,山路沟坎多了,车难走,雨天更糟糕。每次装半土箕的新土,一次能填好一个小沟。”曾兰权感慨地说,现在老了,体力不如当年,不到10米长的路,得干大半天。
为了修路,曾兰权还花了3800多元买车,用来载钉字锄、大板锄、土箕、扁挑、柴刀、铁锤等修路工具。
曾兰权说:“我们会干到走不动为止,道路平整顺畅,村民进出才安全!”(记者李大荣通讯员邹善水谢贤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小区域撬动大开放 新举措激发新活力 福州综2025-09-0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