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造出了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
铁胁厂外景。 新华网 肖和勇 摄
园区内有一栋别致的玻璃房。透过外围玻璃,内部有百余年历史的钢铁构架清晰可见。钢铁构架锈迹斑斑,结构之间多以铆钉相连。这便是修复后的铁胁厂。
船政铁胁厂旧址。 新华网 肖和勇 摄
铁胁厂是船政历史上重要的生产车间,1876年由船政打铁厂改造而成,生产舰船用肋骨、龙骨等大型钢构件。
铁胁厂不仅见证了船政造船从木质转向钢铁的技术升级,还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起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在军事上的使用价值开始显现。1918年,海军飞机制造工程处在马尾设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1919年8月,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发的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在此诞生。
中国自制首架飞机“甲型一号”水上教练机(模型)。 新华网 肖和勇 摄
“甲型一号”是拖进式双浮筒双翼水上教练机,机身长9.32米、翼展13.7米、高3.88米,飞行高度达3690米,可航行3个小时,最大航速为126公里/小时,载2人和装载4枚炸弹,性能不亚于当时欧美各国的飞机。
1931年,海军飞机制造工程处奉命北迁至上海。从1919年到1931年,海军飞机制造工程处在马尾共设计建造各型海军飞机17架,有教练机、海岸巡逻机、轰炸机、侦察机等。
铁胁厂内部展示旧时工作场景。 新华网 肖和勇 摄
如今,这里被改造成为铁胁与飞机制造的专题展示馆。一组组精心的布景还原了昔日工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身处其间,仿佛能听到机器的轰鸣,感受到工匠们的热情。
这里就是一部百年船政史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新华网 肖和勇 摄
“甲型一号”飞机不远处,就是利用原马尾造船厂工业仓库改建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走入馆内,仿佛踏入了跨越百年的时空隧道。
法国米卢斯杜克芒公司1867年产插床。 新华网 肖和勇 摄
博物馆大厅内展示的这台老机床,是法国米卢斯杜克芒公司于1867年制造的插床,为国家一级文物。
清末,中国在马尾设船政造轮船,是在没有任何工业基础上的创举。左宗棠制定了对外开放引进的办厂方针,先从外国购买一批机械加工设备,以尽快形成生产力。为此,船政创办之初,从外国购进了各式制造船用蒸汽机的机械设备。
插床上的铭文。 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这台插床就是这个时期的舶来品,可用于切削金属件、加工铁板钢铆钉孔等,机身刻有法文铭文和“1867”字样,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机器设备。
根据史料记载,船政从欧洲订制的机床设备,是雇佣西方的飞剪式风帆货船,分批运到马尾,其中第一艘从法国出发于1867年12月13日到达马尾,卸下了“火锯、钻铁机、劈铁机、砺轮”等机器装备,其中的“钻铁机”就是这种插床。
这台插床一百多年来基本没有更换过零部件,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机床之一,更是近代中国工业变迁史的一个有力佐证。放诸世界,这都是一台不可多得的工业遗产。
157岁的老插床和博物馆中的诸多文物一起,无声地叙述着一段绵延百余年的近代中国工业史。
博物馆内景。 新华网 肖和勇 摄
如今,活化新生的船政老建筑,与辉煌的船政历史交织在一起。历经岁月长河涤荡的船政文化,在新时代越发厚重深邃,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如诗如画2024-12-26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