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发生急剧变革,吃、穿、住、行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形式与内容。中国社会赖以沟通交流的社会语言系统,也顺应时代发展从古代汉语派生出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产生,适时对接了新的物质生活环境,为中国社会文化层面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障。但中国戏曲的舞台语言系统没能跟上来,未能从曾经精彩辉煌的古代舞台语言系统中派生出现代舞台语言系统。
古代戏曲舞台艺术词汇的主体内容,源于对古代社会物质生活的表现需要。古人宽袍大袖的服饰,车、马、船、轿等出行工具,扇子、手绢、桌椅等生活用具,都已经被提炼、锻造为精彩的戏曲舞台艺术词汇。但在面对现代服饰、现代出行工具和生活用具时,戏曲“随物赋形”的词汇创造方式,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创造新词汇的着力点,在模仿基础上凸显美感则更为不易。
回顾一个多世纪的戏曲艺术整体发展,一批形成于清朝末期乃至民国建立之后的剧种,如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在形成初期虽然按照戏曲舞台艺术语言系统引领的方向发展,但它们在艺术的成熟过程中就体现出擅长表现现代题材的特点,它们的“现代戏”创作也颇为成功。虽然这一批戏曲剧种以及它们的“现代戏”创作,并没有营造出新的现代戏曲舞台艺术词汇,使整个戏曲舞台语言系统得到升级,但它们已经较为成功地找到了表现现代题材作品的方法,并且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喜爱。此外,它们都向京剧、昆曲等剧种学习并掌握了古代舞台艺术语言系统,都能非常成功地上演古代题材的作品。
戏曲舞台原有的艺术语言体系,是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在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并且从表演艺术角度存留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有趣味有价值的信息。京剧、昆曲等剧种,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成功展示了精彩绝伦的表演艺术,塑造出一大批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人物,其艺术成就至今无人能够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保留并守护这套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拥有这套完整体系的许多古老剧种,如昆曲、秦腔、蒲剧、梨园戏、京剧等,持续传承并守护这套体系,是其最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当然,在尽职尽责地实现传承与守护的同时,古老剧种仍然可以探寻创造现代戏曲舞台艺术词汇的途径,把自身的艺术发展真正向新时代延伸。
中国戏曲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艺术体。在经历了“时装戏”“现代戏”“样板戏”等艺术阶段的尝试之后,一大批古老剧种至今未能在现代题材的创作上找到突破的途径。因此,这些剧种应加强对古代题材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让一批在现代题材创作上更有作为的剧种,来更多地承担现代题材创作任务,在戏曲艺术这个大家庭中形成有所分工、各显其美的局面,或将是整个戏曲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一种更为合理的布局。
作者:田志平(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韩世昌与梅兰芳昆曲剧目比较研究”负责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