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的演唱会,制作成本为几百万至上千万元,且多为巡演。王菲的“幻乐一场”号称至少五千万元的成本,且只唱一场。按照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约8000个座位,平均5000元一张的票价,票房收入至多为4000万。尽管尚未算上视频直播的收入,已能看出主办方很难覆盖成本乃至盈利。
更何况,所有的收入加起来,可能都抵不上王菲的“唱酬”。
今年7月曾传,新崛起的阿里星球以1亿元的价格拿到演唱会的网络直播权。尽管最后直播权花落腾讯,可想而知这1亿元中的大部分落入了谁的口袋。
难怪坊间戏言,陈家瑛(王菲经纪人)捞到这一笔之后终于可以安心退休。
演唱会的利益分配大致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主办方给歌手固定的唱酬,另一种是把票房按比例分成,或者两种兼有。
惯常做法是,主办方压低票价,通过合作的方式把大量票给到二级票务平台以保本及赚取差价。
炒票能制造票房紧俏的现象哄抬价格,让二级票务平台及黄牛买断又能降低自身的风险。如果炒作成功,还能赚上一笔又不用给歌手分成,何乐而不为?
腾讯、罗盘、白玉兰三家公司作为联合主办方,具体到哪家囤了多少票,哪家放给黄牛多少票,哪家流出多少票用作人情最终又落入黄牛市场,各中的权益职责如何分配难以查证。但作为利益共同体的这三家共同主办方,可以被视作共进退,单方面决定的可能性不大。
此时,如果把囤票炒价又跌价坍台的责任统统转嫁给黄牛,认为泡沫破灭是黄牛对市场的评估失误所致,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当然,这一次大黄牛们确实失算了。牛魔王、票牛等最近几年崛起的二级票务网站被传本就由大黄牛们所办(至少也与黄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这些“老司机”们当初以何种方式和价格收入门票,如今他们都面临票砸在手中的风险。
人心就是这样,追涨不追跌。梦幻的泡沫一旦被戳破,即使黄牛手中只有小几千张门票,市场需求原本是大于这个数目的,但如今除了抱有捡漏心理的忠实歌迷,还有谁愿意做这个“冲头”?
现在的局面就是,一部分忠粉和至少是喜欢王菲、对她的演唱会好奇的人宁愿在家观看直播,更小的一部分才会去捡漏。
当初盲目跟风,以为抢到一张王菲门票就能在社交媒体显示自己神通的人,此时已经内伤。手握王菲演唱会门票者,已被打上“关系”“土豪””人傻”等标签。而另一拨原本想买票炫耀的路人,估计早已打消了这个念头。
人心向背,就是这样迅速而残酷。
至今还能在网上找到2010年王菲演唱会天价票“牛市”崩盘之后的相关媒体报道。
回望一下,其实2010年的王菲巡回演唱会也是同样的套路。一次少量吞吞吐吐地放消息、捂票、惜售、炒价,最终场馆外现了原形的黄牛价昭告了这场局的破灭。
只是因为当时的媒介不似如今发达,也可能是黄牛比较健忘,又或者真的错估了形势,以为六年后的“独此一场”会带来井喷的票房,才导致了这场重蹈覆辙的闹剧。
尽管从效益来看,输赢已经分明。但是站在金字塔巅峰“开张吃三年”的王菲,真的赚到了吗?
她与团队的整个炒作过程经媒体的放大镜全盘呈现在公众面前。最终公众情绪反弹,政府出手干预,竭泽而渔导致的一片唱衰并不让人同情。
陈家瑛的微博评论里能看到众多网友对整个炒作的声讨和抗议。
下一次,五年或者十年之后,大家还会跟风买账吗?当然,人心爱追涨永远不会变,但追的是否还是这位贪心不足晚节不保的歌手就不好说了。
更何况,据十年前听过她演唱会的朋友告知,当时天后已经气弱难听全场气氛冰冷,若非勤加练习,今日景况可想而知。
甚至可以说,VR直播展示这场畸形演唱会的意义还大于演唱会本身。
一条产业链上,山顶的大boss操纵局面获大利,以下层级有盘剥也有风险,但都是风险自担。
鉴于在国内开演唱会是高风险行业,局面复杂,因此对于主办方和黄牛间的交易,只要不太过分,情理上也能过得去。
但譬如王菲这样,开出远高于陈奕迅、张学友、周杰伦等一线艺人的价格,以信息不对称哄抬票价,羊毛出在羊身上狠斩歌迷一刀的,也实在应该被撕下神婆的面纱。
撕面纱只是治标,更重要的是长久以来的无法可依,即便关掉所有黄牛网站,如果风险太大,主办方还是一样会想尽办法寻找转移风险的渠道。结果就是,普通歌迷依然只能提心吊胆地守候黄牛票而已。
(原标题:王菲演唱会的天价票“盛况”为何再次瞬间崩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入轨 中国星座点2025-05-1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