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正文

石企借力网络营销

庞大的房地产市场,让石材企业大量进军精装市场

  11月11日,第12届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在福建南安落幕。“石博会”组委会称,为期4天的展会共签订购销合同1315个,贸易总额达6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贸易合同数和贸易总额均创下历届之最。在完成了不俗的贸易额外,本届石博会也展现了一些石材业的变化,注重品牌建设、探索可循环发展模式……这些新的特质,都使石材业逐渐改变人们对其粗加工、高耗能的传统印象。

  除此之外,在本次石博会上还举行了2011世界石材发展峰会,以及石材行业国家标准及应用技术研讨会。通过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和来自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和人民大学的专家、学者的对话,勾勒出了未来石材行业发展的方向。

【发展方向】本土企业强化品牌意识

  作为国内石材展会中展位数最多、办展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石材盛会,本届“石博会”以“品牌、低碳、和谐”为主题,共设展位6896个,吸引了来自欧洲、中东、美国、巴西、日本、韩国、印度以及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及代理商,以及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知名矿山、石材、机械供应、石材辅料等近1500家企业参展。

  在本次展会中,记者发现南安的石材企业都比往年更加注重品牌形象,很多企业的展位一改往常摆放石材样板的展示方式,而是通过精心的布置,构建出一个真实的体验环境。而这次展会更是史无前例地推出了几个独立的展馆,如英良的“5号仓库”、凌云的玉石展馆、万灵马赛克展馆等。这些展馆都是企业花费了近百万的资金,独立建立起来的体验空间,里面不仅有各种石材产品的应用案例,更有模特艺术彩绘、钢琴表演等等,提升了整个展会的品位和档次。

  “美国经济危机后,欧债危机又跟进了,在国外传统石材强国喘息的时候,正是中国石材创建品牌的最佳时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专家苏桂军表示,南安的石材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创新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从提供创意产品、整体空间设计的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水头本土企业建立品牌。而从此次展会上企业显露出来的趋势看,它们也确实正在往这一品牌之路发展。

国内房市仍是潜力市场

  在石博会的展厅中逛一圈,不难发现如今单纯以石材产品为主吸引客商亮点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企业已经摒弃了以往单纯石材贸易的方式,而以提供整体空间和整体工程配套为主要方向,而国内庞大的房地产市场自然也是它们主打的方向之一。在展厅中,各种工程案例、室内精装样板层出不穷,让人一度以为进入了一个家装展厅。然而今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使房市跌入谷底,这也使得刚刚由外贸要转入国内精装市场的众多南安石材企业冒出一身冷汗,对未来的方向也产生了一丝不确定。

  进军国内精装市场的方向,是不是已经变成一条险径了呢?对此,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在2011世界石材发展峰会上表示,国内房地产市场仍然是石材业一个巨大的潜力市场。王珏林说,今年1~9月全国销售商品房7.13亿平方米,等于2007年全年的水平,照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将超过2010年10多亿的水平。

  “从现在的形势来看,调控真正显现出效果的是一线城市的房市,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调控力度不大,总体市场仍是不错的。”王珏林说,从数据上反映的情况表示,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还是在壮大的,此外,随着国家一些重大保障房项目的启动,整体对建材的硬性需求并不会减弱。

网络营销进入石材领域

  在本届世博会期间,还举行了一个石材网站的启动仪式。该网站是在南安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由南安市经贸委、南安石材工业协会主办,旨在为南安石材产业集群提供电子商务交流平台的区域性专业网站。这也是石材行业首个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B2B行业门户网站,也是南安石材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的一个尝试。

  “石材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网络营销已经可以进入这个领域了。”英良石材董事长刘良,是石材网络营销的积极倡导者,在展会期间他总是携带着他的ipad,随时更新着微博。刘良认为,微博营销是一种比B2B模式更快的网络营销模式,因此石材业已经从销售单一产品转化为销售系统,产品一体化的时代,“微博营销不仅可以展示产品,更可以展示企业的文化,它对建立企业品牌形象所起到的作用,是传统B2B电子商务模式所无法做到的”。

  其实,从今年以来微博营销的理念已经在南安一些新锐石材企业中悄然兴起,包括刘良在内的几位石材企业负责人都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微博,很多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这些微博,除了展示一些产品外,还展示了这群人到国外参展时的见闻心得,勘探矿山的艰险经历等等,不仅让一般人更加了解这一行业的真实面貌,对企业品牌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

【焦点问题】四大行业问题 转型迫在眉睫

  近年来,石材已成为世界消费的一大热点,世界石材贸易额和贸易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和24.5%。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全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00亿元,累积实现利润154亿元。一方面显示出需求的旺盛和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也从侧面说明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方面所做的努力。但全国政协委员、九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却认为,石材业的发展还存在几大问题,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首先是产销率有所下降,应收账款、存货、产成品、负债增长。2010年石材累计产销率为97.31%,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建筑装饰用石开采与加工应收账款净额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建筑装饰用石开采与加工应存货1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产成品货值为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负债3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其次是传统国际市场的全面恢复尚待时日。与进口相比,石材出口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加显著。虽然石材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从韩、日、欧、美等主要市场来看,对日美的石材出口数量以及对韩的出口额,均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对韩及欧盟市场的出口均价低于出口平均价格。

  第三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及企业国际竞争水平仍然较低。

  最后是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任重道远。长期以来,由于石材行业管理不规范,产业集中度低,发展方式落后,形成了低成本开发、低水平加工、中小型企业占石材企业绝大多数的局面。虽然在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矿山开采及石材加工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行业整体面貌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未来国家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未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目前,石材行业缺乏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的相关标准,已有的矿山开采技术规范贯彻和实施力度不足,将严重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程路认为,目前中国特别是水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材集散地,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个定位,要在其他石材传统强国正遇到不同程度经济危机的时候,抓紧进行产业转型、树立品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应用标准缺失 影响市场推广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石材技术标准,我国石材行业的标准经过不断修订和补充,主要产品标准已经比较完善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石材的应用技术、施工安装技术,以及现有幕墙安全性能检测技术等方面的标准缺乏;石材矿山开采管理规范空白,导致开采技术普遍落后,资源浪费巨大;石材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环保节能方面的标准缺失;产品标准化还不够细化,尤其是新产品、新品种、新工艺的标准没及时跟上等等。

  国家石材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周俊兴表示,特别是应用技术方面的标准缺失,已经影响到石材的推广。我国于1984年开始出现幕墙装饰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各类幕墙已达1.5亿平方米以上,占世界总量的50%。周俊兴说,天然石材是所有面材中脆性和重量最大及内在质量最难控制的材料,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因石材坠落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如北京朝阳门的外交部大楼就先后有干挂石材掉下,新保利大厦施工时因干挂板材坠落造成人员伤亡,西单中银大厦的干挂石材在使用了8年后出现了表面裂缝等等。

  “石材应用和施工技术上的不规范,所引发的一些安全和质量问题,已经影响到人民对石材的感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推广。”周俊兴说,现在企业都很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除了在生产时自己加强管控,现在也出现了很多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因此近年来石材制品的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作为建筑装饰材料,石材的应用效果除了质量保障外,还需要合理的设计和施工。

  周俊兴说,我国的建筑行业对石材产品的发展和进步缺乏全面了解,加上石材施工规范不健全,使得从工程业主到设计人员、工程监理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对石材产品都不是很了解,有的石材从设计开始就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强度低、分散性大、耐酸碱性差的石材被设使用在外墙等等。有时几十公斤重的石材,仅靠结构胶黏在几十层楼高的外墙上,导致一场降雨就出现开裂、脱落的事故。

  如今在石材业转型之际,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石材贸易转向装修工程。周俊兴建议,应在石材行业推行技术岗位制,加工、应用和检验等技术岗位须持证上岗,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同时,企业也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促成标准的出台。(本网记者 陈东升)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球探体育比分:篮球比分直播: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