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的广交会,将部分外贸型的中小企业“年关”提前,日渐消失的订单、越来越薄的利润。日前记者走访业界了解到,难关之下,企业也在苦寻过关密码,纷纷想出招数过年,部分企业选择暂时合并,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拓展一些小型生产线,以便度过这个年关。
提前放假
林先生在晋江市陈埭镇经营一家小型鞋厂,只有一条生产线,往年这个时候正是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过年前赚一笔,但今年却只能忍痛关停。原因很简单:广交会结束一周多了,但除了几笔原有的订单,至今没有接到一张合作贸易公司的单子。
林先生的这条生产线,是去年下半年扩容改装之后上马的,整条流水线满编大约需要80个工人,每个月能加工大约5万双。眼下,最让他着急的莫过于工人的安置:愿意留下的,他帮忙联系还在生产的鞋厂;要提前回老家过年的,拿钱出来马上结算工资,部分还考虑给车费。“现在工人都伤不起啊,帮忙联系鞋厂的还要求工价也要帮忙谈好,要回家过年的部分人希望能多给一些钱。”林先生说,现在工人都很不好伺候,但真正的原因还是要留住一点人情,这样今后重新开工之后,能够在第一时间招到人。
不过,林先生自己没法放假,他的主要出口市场在南非,还是有一些老客户的关系要维持着,同时还留下两个会英语的业务员,“有单子的话,还是要接过来,再转手给其他鞋厂”;当中的价格问题很敏感,只有他和对方的老板知道,“主要的依据还是利润空间,一般是五五或四六分成”。
记者走访晋江鞋企发现,林先生的遭遇并非独家。“跟去年相比,今年采购商到访量起码减少了一半。”代工休闲鞋的牧林鞋服总经理陈志栋也显得很无奈,他的公司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南美,广交会上有下单意向的以老客户为多,而新客户只是持观望态度,不敢贸然下单;甚至有些老客户因为库存尚未消化,今年采购的数量也在减少,眼下他纠结着要不要像林先生那样提前过年,“我有三条线,好几百个工人,如果就这样散了的话再招集起来又要再花好多心思和钱”。
大线小用
“这个月还不会有问题,主要是下个月麻烦就来了。”尽管还在苦苦支撑,但陈志栋也在想法子,过好这个年关,这段时间正忙着改建生产线,尽量节约成本。
跟很多企业一样,陈志栋去年日子好过得很,“只要有工人,不愁没钱赚”,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到公司,于是他在年初决定扩建流水线,将原本的两条小流水扩建为三条大流水(每一条需要工人八九十个),准备大干一场。今年春交会更是给了这些企业信心,不料风云变幻,下半年原本有意向的采购商要么联系不上了,要么取消了订单,“我在外面东拼西凑跑订单,回到公司还要解决工人的各种要求和纠纷,感觉老了十岁。”陈志栋现在颇有些后悔,实际上对于小企业而言,小流水在应对少批量、多品种的订单需求,还是很有优势的。
上半年还在自豪的东西,现在变成了负担,要做到的就是尽量减轻负担。“感觉就像拿斧头劈苍蝇,做了很多无用功。”对于本钱都还没捞回来的大线生产设备如今只能进行小流水线生产,陈志栋感觉颇为无奈,现在手上的订单也陆续有发过来,但很多订单是所有客户加起来才有那么几万双,大多数变成只有几百双,“款式变多了,生产线肯定也要进行变化”。
随着单品种大批量的产品越来越少、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日益成为主流,一些较大规模的公司也不得不对生产线和管理进行革新。鸿星沃登卡生产相关负责人就透露,生产线更加多元化、培养工人具备多种产品的技能,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是规划中的事情,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
利润下滑
鲤城区一家童鞋企业负责人林华昊,最近也在纠结不已:年底要给工人多大的红包?眼下公司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我们的报价大概涨了10%左右,但很多客人的期望是降低10%,一来一往就是20%”,对于老客户只能“割肉”护住关系了,现在的毛利还比不上三年前的纯利润。
大幅上升的制鞋成本,压缩了鞋企的利润。据海关数据分析,今年以来,我国皮革、橡胶、塑料、化纤等制鞋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国产猪原皮价格已从去年的40~50元一路上涨到80~90元,目前已经突破百元大关。其他原材料也水涨船高,外加招工难、国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制鞋行业用工成本平均上涨20%至30%。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汇兑损失。
“一般情况下,采购商的预付款是30%,但这个数额只能满足一半的需求。”林华昊告诉记者,从采购商手里拿不到足够的资金,只能选择向银行贷款或民间借贷,这个时间点要掐得非常准,尤其是民间借贷的高利息,一不小心就会把利润给吃掉了,辛辛苦苦给放贷的人打工,自己一分钱都捞不到;另一方面是来自材料供应商的压力,现在晋江、石狮的材料商大多是不见钱不发货,或者提高材料的起订量,以防代工厂突然倒闭而血本无归,这对资金本就不宽裕的中小鞋企而言无疑考验很大。
并厂过年
“厂门每天都要打开,有人来了都要接待,免得被人说公司倒闭、老板跑路。”已经把订单都转给其他企业加工的林先生连连感慨这个年关不好过,几个老兄弟商量之后,决定并厂以渡过眼前的难关,“至少电费是省了下来,能省一毛是一毛啊”,如果订单增多而一家鞋厂又不够的话,再启动一家,“希望明年下半年能全部重新启动。”
林先生几人暂时合并起来的,目前也只能是三条生产线,大多数是小流水,因为从广交会带回来的单子,款式多、批量小,这对“联合鞋企”而言,管理就变得重要起来。林先生表示,由于每个企业的产品都有一定的特点,并厂之后的工人也都是各有所长,所以一方面就是要安排好每个工人的岗位,但又不能让其中哪一个人感觉被分到赚不了钱的岗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工人的效率;另一方面是理顺生产计划以及原厂的库存材料使用,需要严密的流程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及时交货,“人都会有私心,但一定要把矛盾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
对大多数中小鞋企而言,内销还是个能不碰最好不要碰的雷区,但眼下的困难也让他们不得不临时救火,其中的一个措施还是利用“年关”资源。陈志栋跟几个三明、龙岩籍的管理人员商量,让他们先回老家去招人,“很多人看工厂没多少事情做,就提前回家的,因此在一些小地方人反而开始多了起来”,这些人一般都是熟练工,对于鞋子的初加工都可以做得来。“如果能够招到一定量的工人,公司可以运一些机台过去,弄一个迷你型的生产线。”陈志栋感慨,这种做法的收效应该不会太大,但聊胜于无。 (本网记者 徐锡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