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今天上午集团刚刚开了内部会议,部署了鱼精蛋白的生产和供应,预计接下来每个月供应可以提高到8万到9万只。”9月13日,上海医药总裁徐国雄表示。
卷入“鱼精蛋白断货风波”(详见本网9月12日报道)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是上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从今年开始,第一生化药业与过去的原料供货商终止合作,原料供应的短缺直接导致市场上的鱼精蛋白供应告急,很多心脏病手术被迫停摆。
徐国雄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有3家企业手握鱼精蛋白的生产批文,但另外2家3年前就已经停止生产这个品种,目前全国只有第一生化还在供应。
类似鱼精蛋白的低价紧缺药品并非个案,很多救命药都面临鱼精蛋白般的窘境。
已协调企业生产
国家药监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只有3家公司拥有鱼精蛋白的生产批文,分别是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悦康药业集团北京凯悦制药有限公司以及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目前的缺货状态下,除了协调这些企业进行生产外,对于其他公司提出生产报批要求的,也会紧急办理,在流程上给予“绿色通道”支持。北京悦康药业集团已在药监部门的协调下开始生产,第二批货本月16日左右开始生产,月底可以上市供货。悦康第一批货已全部配发北京地区。
鱼精蛋白在心脏手术中是急救用药,但一位药业人士坦陈:“这个药是老药了,十几年的政府定价都没有变动过,企业都是逐利的,没利润肯定就不愿意生产。”
徐国雄告诉记者,一只鱼精蛋白的出厂价为8.5元,而招标价是11.5元,第一生化生产这个药物,利润微薄。“这个药十几年前就是这个价格了。”
由于药价太低,另2家拿到批文的企业3年前就停止生产该药物。
廉价老药多短缺
廉价老药在市场供应短缺甚至直接消失的例子并不鲜见,此前上海通用药业生产的盐酸金霉素眼膏也遭遇了药店缺货,无处购买的窘境。
悦康集团旗下悦康源通医药的副总经理吕久辉表示:“这样的断货例子还很多,很多没有替代品的药市面上都难以找到,鱼精蛋白只是被媒体关注的个案。”
2009年,北京药品最近一轮招标之时,曾对短缺药品专门列出清单单独组织招标。这份“短缺药品目录”上,除了血制品等老面孔外,维C银翘片、去痛片、红霉素等最普通药品都纷纷上榜,鱼精蛋白和治疗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药“亚甲蓝”也赫然在列。
上述目录由北京市各医院根据2008年临床使用中收集的数据而制定,这些品种在全国也大多属于短缺品种。
无利可图是关键
尽管其中大部分已经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体现了政策的倾斜力度,但实际操作中,这些药物还是不好卖。
以红霉素为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100片规格的红霉素最高限价为17.4元,甘肃目前的招标价最低为9.5元,安徽为9.1元。此前大连美罗的红霉素产能占全国的90%左右,2009年因搬迁索性停产,剩一些中小企业在苦苦为继。
江苏、北京等省市对廉价、短缺的药品都采取了专门的招标通道,但降价的大环境下,部分药品还是因无利可图而断供。
反面的例子则是,以肝素纳这个与鱼精蛋白配套用药的品种为例,在2009年曾经也出现供应短缺严重断货,2010年国家将这个品种的药价提高了40%左右,立刻有更多的药厂介入生产环节。
徐国雄指,企业也在申请适度提高价格,但“这个过程很漫长”。事实上,医院和药店也都更乐于出售高价药物,销售使用这些换代新产品,整个利益链相关环节都能获得更大利益,患者却只能被迫为高价药买单。
□延伸阅读
发改委官员曾表示:
企业可用赢利药补贴廉价药
今年3月,发改委药价处官员曾对记者分析“低价断货”现象:“企业可以用赢利品种补贴这些廉价品种,达到总量的平衡。”并称,“部分企业选择不供货,但还是有企业供货的,这是各企业经营策略选择上的问题。做过调查,几乎没有因为成本原因而退市的药。只有5%是因更新换代确实从市场上消失了,绝大部分还是能买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