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依据:
(1)生后排便困难,腹胀且进行性加重
(2)腹胀明显,张力高,叩呈鼓音,肛门指检退指有大量稀水便及气体排出。
(3)腹三位片示:部分肠管连续充气且扩张,周边腹部可见连续充气明显扩张肠管,考虑为结肠影,中上腹可见较多气液平面呈阶梯状分布,骶前未见明显气体影。
(4)钡灌肠检查提示:直肠乙状结肠较细,降结肠中段至横结肠扩张。
(5)保留肛管可排出黄绿色稀便及气体,回流洗肠有效。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胎粪性肠梗阻,但即使是胎粪性肠梗阻,根据当时的情况也是应该做手术的。
四:外院诊断
广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医生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未除外”;处置措施也是针对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到广州前在我院经洗肠、保留肛管等治疗,病情有所缓解。我院的检查对广州儿童医院门诊诊断应该是有参考作用的。
五、“拍X光片”的必要性:
胸腹平片及钡灌肠均是必需的检查,符合诊疗规范。
六、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1)外院和本院胸片提示肺部炎症。
(2)小肠结肠炎(腹胀、血便、便常规可见白细胞)。
2011年9月6日,我院组织医学专家小组讨论,讨论结论:我院对患者进行的检查合理,诊断正确,疗措施符合诊疗常规。不同意患方提出十万赔偿要求,不予赔偿。
深圳市儿童医院二〇一一年九月七日
相关链接:小儿外科权威著作对先天性巨结肠的相关论述摘要:施诚仁主编《新生儿外科学》(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575页: ——总之,先天性巨结肠在出生后为一种不完全性、低位、急性和亚急性肠梗阻,一般在灌肠后好转。小儿可有自动少量排便但多在几天后又出现严重便秘,少数病例经过新生儿初几天肠梗阻期后,可有几周甚至几个月的缓解期。 ——对合并有小肠结肠炎的巨结肠或全身条件较差的患儿应先作结肠造口术。有些作者认为新生儿巨结肠早期作结肠造口,待1岁左右再实行根治术。
中华医学会编《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1页: ——新生儿或小婴儿一般情况差,肠梗阻症状严重,合并小肠结肠炎或其它严重先天性畸形者,宜先行肠造瘘,待一般情况改善后行根治术。
James A. 主编:《小儿外科原则》(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618页: ——对病情不稳定的儿童,结肠造口是安全的治疗手段,。病情稳定有轻微小肠结肠炎病史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清洁灌肠后,可以行根治性拖出式手术。长段型小婴儿可不需灌肠而需紧急行结肠造口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