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候选院士“人耳鼠”成果被疑学术造假

2001年丁小邦在曹谊林指导下构建的人耳模型。

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人耳鼠”迷局

中国工程院候选院士曹谊林遭质疑

同事学生导师能否解十年科研迷雾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今年刚成为有效候选人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内组织工程领域“头号人物”曹谊林,却被“学术造假”的质疑推上风头浪尖。

  质疑者称,曹谊林赖以成名的“人耳鼠”是维持了十余年的谎言,他因此获得众多荣誉和资金支持,之后却停滞不前,让巨额投入打了水漂——“一只假耳朵,骗取三个亿”。

  但曹谊林的弟子说,“某些人此时散布不实消息,就是为了把水搅浑。”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谊林的导师张涤生表示:“该展品,个人认为并非作假,是以往实验成果的重复。曹谊林当年在美国实验成功,已得到国内外公认,无可非议。”

  对于曹谊林团队获得最大荣誉“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评审过程的质疑,主管部门回应称,凭空捏造一个项目“很难”。

  “人耳鼠”在国内第一次公开亮相,是2001年的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这只背上长着惟妙惟肖“人耳”的小白鼠,引发了人们对“器官工厂”的无限想象。

“人耳鼠”亮相是作秀?

  据当时媒体报道,“每次展出时间不过一两个小时。尽管门票高达20元,但还是有将近20万人,心甘情愿地掏钱一睹‘人耳鼠’的风采”。

  曹谊林的硕士研究生同学商庆新说,当时是他把“人耳鼠”从上海带到北京参展的。“轰动到什么程度呢?我坐出租车,司机说,这就是那个小老鼠吧,我不收你钱了。”尽管展览时间只有短短一周多,但“人耳鼠”让“组织工程”这一概念无比形象地走到人们面前,也由此,曹谊林奠定了自己在国内组织工程领域的权威地位。

  根据当时的公开报道,“人耳”其实是用牛软骨细胞培植的软骨。先制定设计图,再用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聚羟基乙酸做成模型支架,将牛软骨细胞“种”在支架上,繁殖生长出建造人耳所需的细胞外基质后,再植入老鼠体内。等完全降解材料制成的支架消失后,软骨组织与老鼠皮肤长在一起,就成了外观酷似真耳的“人耳”。

  然而商庆新却说,“植入老鼠体内的肯定不是软骨,有可能就只是高分子材料支架。”

  他列出四大疑点:一,他作为“核心人员”,对“人耳鼠”的产生细节一无所知;二,曹谊林早在1997年就发表过相关论文,但回国参展之前,并无重复制作“人耳鼠”;三,在展览期间,商庆新必须每晚用注射器抽出渗液,才能让裸鼠皮肤与支架贴合,显现人耳形状,这种反应程度超出了预期;四,在交还“人耳鼠”时,他向曹谊林转达了上海市科委的意见——将材料取出,证实是真的耳郭软骨,作为实验成果长期保留,但不久那只“人耳鼠”“就离奇死亡”,“人耳”也就无从寻觅了。

  更让商庆新确定的是,曹谊林曾表示不保留是因参展准备“时间太紧”培养不出来,而上海市科委说“先做个样品去展览”。“这不就是说,他自己也承认那只‘人耳鼠’是假的了?”

“这是为了把水搅浑”

  针对“样品说”,曹谊林的学生、“人耳鼠”科研项目的参与者、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国贸门诊部主任丁小邦认为,这是曹谊林遭人“陷害”,“事实上,这种细胞再生是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时间的,一般需要6到8周才能形成,当时的模型只是用于科学展示。”

  丁小邦说,此模型用软骨细胞和可降解生物材料相结合,目的在于再生具有人耳外形的软骨组织,“当然不是真正的人耳朵”。

  他同时表示,当时虽然用的是完全降解支架,“但怎么说也要8周之后才能降解完”,且时间紧,支架上的细胞还不活跃,就匆忙植入裸鼠后背。因软骨细胞还不能包裹材料支架,才在老鼠体内引起严重反应。

  针对商庆新的质疑,丁小邦表示,吸出渗液是整形手术的必要步骤,现实中多取人的肋软骨雕刻耳朵轮廓,再埋在皮下,进行耳朵整形,“一定要用负压吸引器保证皮肤贴合在肋软骨上,才能长成耳朵形状。这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技术。”

  “说秘密处死裸鼠是胡说八道,裸鼠本身没有免疫力,从构建模型到感染死亡,只活了4周多。”他认为,之前的报道可能把“模型”误解为“样品”。“曹老师在最著名的整形外科《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用词是model,即模型。”

丁小邦认为,“有些人在曹老师参选院士期间散布这些信息,恐怕是故意把水搅混。”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球探体育比分:篮球比分直播: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