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只成追忆
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市区行政版图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身处其中的人们总要经历理性和情感的纠结。
对于过去,“并区”中那些消失的地名让人心痛。上海“卢湾”、北京“崇文”、“宣武”,哈尔滨“动力”……这些提起就能触动人们情愫的词语,如今已慢慢远去。
“田子坊的浪,新天地的美,八号桥的设计夺花魁。大时代的潮,上海滩的洋,淮海路的美女清凉装。味香斋的面,红房子的汤,光明村的熟食排队长。”这是一条描绘上海卢湾区记忆的微博,近日来依然在被广泛转发。
“当卢湾地名消失时,这一切似乎变了味道。”在卢湾出生和长大的小沈伤感地说,很多感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和很多人一样,她不愿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而放弃那段美好的记忆。
不同的地方,对于生养土地的情感却是相同的。当哈尔滨的动力区与香坊区合并以后,那些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的工人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他们见面时总爱问一句话,“你原来是老动力的?”如果是,内心就有了一份天然的亲近。
“崇文”、“宣武”的名称有着厚重的历史,承载着老北京的记忆。宣武是京城宣南文化的发祥地和著名的传统商业区。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00余年的建都史,为宣武区留下大量宝贵的历史遗存,这些都与“宣武”二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然而,当“崇文区”、“宣武区”、“卢湾区”、“动力区”这些行政名称消失后,随之紧密相连的文化真的会消失吗?
记者在走访文化界的专家和官员时,能感觉到他们些许的遗憾。
但是从长远来看,文化又是受益的。北京天桥传统杂耍“中幡”的传承人付文刚告诉记者,“由于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投入不足,很多民间艺术面临断桥,合并之后政府更有财力来支持,看新西城的吧!”
为了让那些带有厚重历史气息的地名很好地留存下来,合并后,并区后的政府也在尽力保存这些地名,如对“宣武区”、“崇文区”采取了“改姓不改名”办法。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来“北京市宣武区”的法定地址会变更为“北京市西城区”,但在具体地名和名称中,“宣武”字样可以保留。例如,原“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就可更名为“崇文工人文化宫”。
另外,北京市还将适当增加一些增强崇文、宣武等南城文化符号的地名、楼名, 比如,在适当时候把“崇外街道”更名为“崇文门街道”。
或许,随着一些行政区的撤销,伴随这些地域的文化或多或少都会离开人们的视野。或许,人们惋惜的不仅仅如此,更多的是关于一段城市的记忆。
不过,历史一直在演绎,就如同一位网友所说,“名字没了,根还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