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李茜)
在创新传承朱子文化的过程中,武夷山市非常注重突显武夷山书院文化属性,于2024年再次对朱子亲创书院“武夷精舍”内部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布置提升,并完成新一轮布展工作,启用历史文化遗迹解说标识系统,系统搭载65台高科技自助语音导览设备,为游客和展馆的互动提供多元讲解服务。
当地以武夷精舍为核心,致力打造世界朱子书院和朱子文化研究核心阐释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内在规律,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文化影响,提升福建新形象。”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说,武夷山市的实践说明,只有扎实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才能够把握好前进的方向,以文化先行、文旅融合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武夷实践。
去年底,朱子文化园二期项目顺利竣工,这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群,包括了棂星门、“鸢飞鱼跃”照壁、泮池、青云桥等10余处建筑景观。
“这一项目的竣工,是市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武夷山市文化传承弘扬工作专班常务副组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方认为,以朱子文化园项目为核心,武夷山市打造了朱子雕像广场、紫阳楼、露营地、朱子理学展示中心、枫林晚文化山体公园等项目建设,必将有利于当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提升武夷文化影响力,展示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福建会客厅新形象,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标杆”。
在武夷山,朱子文化遗存丰富,保护良好:摩崖石刻和刘子羽神道碑、朱子社仓、兴贤书院等为省级文保单位,武夷精舍(朱熹园)被增补为第十批省级文保单位。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就曾谆谆嘱托:“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目前,当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提升了兴贤书院、南山书院遗址、水云寮书院遗址、朱子社仓、刘氏家祠、朱子巷、五贤井等一批朱子遗迹,原汁原味展示朱子文化历史精神,还推动了朱子祭祀礼、朱子家宴、龙鱼戏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升级。
朱子文化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朱子祭祀礼、朱子成人礼、朱子敬师礼、朱子婚礼、朱子谢师礼等活动成为当地人的生活礼俗;朱子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五进”工作已常态化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谷雨时节,武夷山市都会举办“开茶祈福,礼敬朱子”活动,茶企将朱子家礼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形成“活化”的武夷山民间采茶祈福礼。当地正在努力推动其转化为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研学产品,以文促旅,助力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朱子文化通过传播交流“走出去”。去年,武夷山市举办了朱子文化周活动,包含朱子文化园二期项目竣工仪式、甲辰年朱子祭祀典礼、武夷会讲、古街美食嘉年华等项目,其中武夷会讲实录被收入《2024武夷山朱子文化周活动集锦》;参与举办“唱响‘熹’日歌,共谱闽台情”活动……
在朱子文化推陈出新上,当地依托“朱子故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中国朱子学会武夷山研究基地”两块牌子,持续开展闽台大学生“重走朱子之路”、朱子后裔“寻根之旅”、海峡两岸青少年“朱子文化研习营”等活动,两岸茶文化、书画、音乐、体育、文学、民间信俗等交流活动频繁,推动了海峡两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流。
时代在变,朱子文化的传播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2024年,继《朱子与五夫》《朱子与武夷山水》后,武夷山市又出版了《朱子与武夷师友》,深入探寻朱子与武夷山的关系,挖掘朱子文化深厚内涵,寻找“名山出名人、名人耀名山”的内在关系,给世界各地研究朱子文化的专家学者留下一笔宝贵的参考资料。
当地还创新推出了《说说朱子》短视频,请当地朱子文化研究员说说朱子,让人们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朱子,目前已推出《半亩方塘》《朱子与兴贤古街》《一碗破蒙启智的莲子汤》等5集短视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抓好“物化”,在雕琢中铸就精品;推进“教化”,在保护中创新发展;推动“活化”,在传承中激发活力。据武夷山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兰智权介绍,当地非常注重朱子文化教化培育工作,已将朱子文化纳入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中小学校本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常态化开展朱子敬师礼、朱子成年礼、朱子谢师礼等活动。
此外,当地组建了朱子文化专家队伍,聘请张建光、吴邦才、林文志、姚进生、张品端等专家为顾问,吸纳本地学者和武夷学院教授、研究员20多人致力于朱子文化研究。专家们走进朱熹园、学校、企业等场所,讲述朱子的故事,做好文化传承,让朱子文化代代传承。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武夷山人奋力书写文化传承发展的“武夷答卷”,有效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游人在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赏花2025-04-08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