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井中宪第附近,有一家理发店,说是店面,其实更像临时搭盖的建筑,店面墙以及顶棚都是竹子拼起来。过去的几十年里,两侧的店面、楼房拆了又建,理发店里的躺椅修了再修,油漆刷了一遍又一遍,已经连原貌都看不出来,但理发店始终在经营。
理发店的老板是80岁的洪谊喜,手上的剃头刀已经握了63年,“只要还能动,我就会继续在这里理发。”
昨日,记者走访这个“历史悠久”的理发店,听听老人的故事。
子承父业理发63年
今年80岁的洪谊喜老家在码头,6岁时,父亲带着他来到石井,开了一家理发店。
耳濡目染下,17岁的他拿起剃头刀,在父亲身边当学徒。19岁时,学成出师。
那时,父亲在镇区开店,洪谊喜就挎着工具包,到周边的村庄给人理发。小孩理发只要5分,成年人是1毛。“给小孩子理‘满月头’是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能收到2毛的红包。”
一天下来,他也有1元多的收入,一个月有30多元。“当时这样的收入在南安已经算是中等以上水平了。”洪谊喜说,那时很多部门员工的月工资也不过二三十元,猪肉一斤才6毛。
在洪谊喜24岁那年,石井镇10多家理发店统一并入供销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理发费统一归公家,他每个月能领固定工资26元。
20年前,洪谊喜离开供销社,在石井延平东路中宪第附近租了一家店面,自己开理发店,一直经营到现在。
刀片刮脸从未失手
围上白布、扑粉,随着电动剃刀的吱吱声,客人的头发和脖子上扑的爽身粉纷纷掉落。经过电动剃刀的初步“打胚”,洪谊喜拿起手动剃头刀对细节进行修理。
剪完头发还不算完,洪谊喜还给客人剃须刮脸。他拿起一把锋利的刀片,在客人脸上轻轻刮过,连眉毛和眼皮都不放过。锋利的刀片在薄薄的眼皮来回刮蹭,看着让人捏了一把汗。洪谊喜却面不改色,“我理发数十年,还没失手过”。63年来,洪谊喜就是靠着手上的剃头刀,成家立业,养育了4个子女。
一个留着一头长长的红头发青年走过理发店,眼睛都不瞟一眼这个“上世纪”的老店。对很多小年轻所谓的“时尚”,洪谊喜摇头叹“看不惯”。
目前,洪谊喜理发一次的价格为10元,顾客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主顾,年轻人都不愿意过来。“生意好时每天能赚百来元,也许这门老手艺将逐渐被淘汰。”洪谊喜说,他还不想放下手上的剃头刀,“儿女有了自己的家庭,不能给他们增加负担,只要还能动,我还会继续在这里理发”。(记者 陈江涛 见习记者 陈晓萍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篮球比分直播::城舰共话鱼水深情2025-09-12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