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工作贵在坚持,重在长治。近年来,南安市码头镇诗南村着力移风易俗,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省办、佛事俭办,“音乐水乡”开出了“文明花”。
“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7年节省500多万元,全部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诗南村村委会主任吴端亮说。
制定村规民约形成村民共识
昨日,在码头镇诗南村诗坂文化活动中心二楼的教室里,村民们正在拉二胡、唱南音。这个让村民引以为傲的文化活动中心,得益于2012年发生在村民间的一场集体改变。
原来,作为闽南地区的一个传统乡村,诗南村旧俗多,许多人大宴宾客,不甘人后,攀比之风日盛。吴端亮告诉记者,村里主要民俗活动有巡境日、佛诞、嫁女和丧事。如佛诞全年共10个,其中全村参与的有4个,每次操办每户至少要花三四千元,一些村民摆上二三十桌酒席,龙虾、中华烟、名酒样样少不了,花费要两三万元。
诗南村老人协会会长吴天真说,村里嫁女要挨家挨户分发糖果饼干,丧事要发肥皂、毛巾雨伞等,浪费很严重。为了改变村里大操大办的风气,2012年,该村成立了由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德高望重的长辈等组成的移风易俗活动领导小组,对民俗活动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制定村规民约,将巡境日变成民俗文化节,以民俗活动代替大吃大喝,规定全村佛诞活动一年只能请客一次,婚事少发喜糖,丧事只回礼一条毛巾。
改变村里千百年不变的习俗,一开始难度不小。村委会和老人协会商量,将新风新俗以村规民约的方式形成村民共识,并发放给全村4300多名村民。“这样村民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一碗水端平,大家心里就不会有疙瘩。”吴天真说。
新规出来后,正好是吴天真60岁大寿。他与家人商量后,决定不操办寿宴,省下10万元,全部捐给村里的慈善基金和奖教奖学基金。此风一开,村民们纷纷跟进,村民罗先生的儿子结婚,省下1万元捐给村里;村民吴先生的孙子办满月酒,省下1000元捐给村里……
“我们还运用村级公众号文化新民,利用LED宣传车,还有宣传单,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吴端亮介绍,今年来,诗南村已经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5次,微信公众号发布10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定公益宣传广告5幅,让移风易俗各项要求播撒到广大村民中,移风易俗知晓率达到95%以上。
吴端亮表示,把“发东西”改成“搞建设”,诗南村的做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移风易俗,村民把省下来的钱做公益事业,让本村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既消除了农村的不良风气,又给大家切切实实办了好事。”
投入500多万打造公益事业
诗南村投入500多万元建成4个文化活动中心,投入40万元建设湿地公园,投入8万元建成诗南小学实验基地,将村中柏斯大桥、龙霞大桥、港龙大桥等3座桥梁串点成线,形成文化走廊。扩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和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等阵地,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由原先600平方米扩大至1万平方米,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全村村民都可以在家门口参加文体活动。
“这里头就有移风易俗省下来的钱。”诗南村还将移风易俗与音乐文化有机融合,让新风良俗立得住、站得稳、扎得深、系得牢,真正战胜陈规陋习。借助“柏斯集团”品牌,通过打造诗南小学管乐团、建设柏斯音乐大桥、举办青少年暑期音乐培训班以及开展广场舞表演活动,举办南安首届音乐节、南音大合唱、诗南水乡音乐节等音乐活动,加大对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为村民们免费开设钢琴、管乐、南音课堂,给乡村注入和谐文明的新风尚。
“乡村振兴必须乡风文明。摒弃陋习旧俗、践行新风礼仪势在必行。”吴端亮说。(记者 周海文 通讯员 陈晓龙 李真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争春时 赶订单2025-02-1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