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叙事中,用战士尸体枕藉、血流漂杵的画面,烘托战斗的惨烈,展示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云云。但这种展示往往是局部的、布景式的、功能性的,用以完成再现历史时无法绕过的牺牲数字,所以倒下的往往是无名战士,镜头短暂桥段老套,让观众很难移情而产生共鸣——甚至说,是刻意不希望观众在此移情,而冲淡了高歌猛进、战无不胜的“基调”。而《红海行动》不同。片中蛟龙突击队面对的惨烈,是全局的、主角式的、本质性的。
“全局”,是这种惨烈贯穿电影通篇,开场第一场戏,片名还未出,仅仅是介绍登场人物的功能性戏份,就有一名我方狙击手被射穿脊柱神经离场,一下为影片定下“随时可能牺牲”的惨烈基调,并一直持续到终场。在影片的中后部分,主题一度从“杀敌求胜”变成了“求生”,这在主旋律影片中非常少见,却极大地增强了剧情的张力。
“主角式”,是由主角——而非布景式的龙套角色——来承担风险、展现惨烈。观众对主角的移情程度,与配角不可同日而语,主要人物的牺牲带给观众的感官冲击是巨大的;也恰恰因为如此,才有了文艺作品中“主角光环”一说:主角不会轻易牺牲,往往能够化险为夷,枪林弹雨纷纷绕行,爆炸不过一身尘土,死不见尸必然复活。但在《红海行动》中,主角光环失效了。战争里没有主角,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瞬间阵亡都不意外,让观众无法移开视线。这或许是大银幕上的中国军人主角离全军覆没最近的一部片子。然而这种巨大的风险,恰恰是现实中现代战争的真实反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