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决定意义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的新片《敦刻尔克》7月在欧美地区上映以来一路高奏凯歌,赞誉无数。9月1日,影片登陆内地,中国观众可以去电影院看诺兰老师开的这堂电影课了。
历史课:还原真实的敦刻尔克
身为一名英国空军的后代,从小听着敦刻尔克故事长大,“敦刻尔克”这个地名、这场战斗已经成为从未经历过二战的诺兰的个人记忆:“敦刻尔克是我从小一直就听的故事,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在英国有一个词叫敦刻尔克精神,这是文化的一部分。”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也绝非一时兴起。早在拍摄处女作《跟踪》时,诺兰便曾和妻子艾玛·托马斯乘坐小船横渡海峡,来到敦刻尔克,被当时的战场遗址所震撼,萌生了想要拍敦刻尔克故事的强烈愿望。当然,对于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远不是靠情怀和愿望便能再现的,在拍摄前,诺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聘请编写过《敦刻尔克:被遗忘的声音》一书的历史学家约书亚·列文担任历史顾问;阅读来自亲历者的一手材料;拜访参与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老兵,听他们讲述当年战场上的真实故事。虽然《敦刻尔克》并非纪实性作品,但是却能最大程度还原一个1940年的敦刻尔克。
哲学课:英雄还是反英雄
作为一部战争片,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几乎是所有导演最着力刻画的部分,但显然诺兰不是普通的导演,在《敦刻尔克》中,他表达的并不是宏大的战争、伟大的英雄,而只是普通人。诺兰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拍摄战争场面的电影已经太多,所以他并不想再去拍摄战争场面,他想拍的是个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欲望。他认为人都是有缺点的,但是很多人在一起却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在电影中,诺兰也一直在刻意抽离戏剧性,没有血肉纷飞的战争场面,甚至连作为敌对方的德军都没有出镜。在人物刻画上更是采用极简主义手法,对白少之又少,很少去讲述角色背后的故事,而只是尽力表现无名小卒们如何逃出生天。
有影评人将《敦刻尔克》称为一部“反英雄”电影,而诺兰则回应说,他并没有特别设计人物的类型,就《敦刻尔克》来说,战争原本就是突如其来,一切都是无法预料的,所以身在其中的人遵循是人类最本能的特质,是要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回家。这不仅仅是属于英国人民的故事,那种家园就在眼前却可能再也回不去的锥心之痛也是其它文化当中的人民可以感同身受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