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给予希望。
《星球大战》正传的第一部,被命名为“新希望”,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地点了科幻电影的题。美式科幻电影名作里面,软科幻作品居多,最赚钱的差不多都是软科幻。这些软科幻大多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警示和反思意味的灾难片,如《2016》,一类是用科学外衣讲神奇故事的猎奇片,如《星球大战》。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不论是哪一种电影,最终都是要给予观众希望。科幻电影大多数都是关于未来的想象,而对于人类来说,勇敢地走向不可知未来感情基础就是有“希望”。这是科幻电影拉住观众最重要的武器。《侠盗一号》的结尾,男女主人公面对着汹涌而来的毁灭之火,却平静而安详地微笑相拥,而观众也能非常切身地体会到这种情感,就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牺牲将火种已经传递给了后人。
30年前,刚刚接触到《星球大战》的时候,就在期待着中国自己的科幻大制作,如今,飞船上天蛟龙入海,这个“希望”,该快了吧?
成全:星战不是中国的国民级电影
提到“迷”,或者说“粉丝”,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追逐偶像的疯狂,但“星战迷”可能是一个例外。《星战外传:侠盗一号》上映之际,北京晨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星战迷,他们对待“星战”不是一味地疯狂迷恋,而是带着理性,有时候甚至是研究探寻的态度在审视。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立方》主编的成全,就是从星战小说开始着迷。
从小说开始着迷
和别的星战迷不同,成全对“星战”的了解和喜爱,并不是从电影开始的,而是从星战电影的小说开始。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全接触到了星战电影的小说,主要是《新希望》和《帝国反击战》,一下子就被镇住了,也从此喜欢上了星战系列。“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能看到的都是《西游记》、《封神榜》这样的电视剧。像(星战)这种科幻+奇幻的小说,包括后来看到的星战连环画,所带来的震撼,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和预期。”成全说,后来才知道,《新希望》和《帝国反击战》这两本小说都是美国当时著名的科幻作家写的,水平相当高。《星球大战》电影引进中国是在21世纪初,当时伴随着电影的上映也出版了与之相关的两部小说《幽灵的威胁》和《克隆人的进攻》。成全在上海的贝塔斯曼书友会购买了这两本书,看完之后的评价是“非常差,远远不如之前的两本(《新希望》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