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池变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空气更好了,生活也更有了盼头。”25日,家住新罗大池镇黄潭河边上的吴大爷对笔者说。吴大爷说的变化,得益于大池镇近年来重拳整治生猪养殖污染的各项具体有力举措。
组建生态执法中队
大池是新罗区传统的养猪大镇,但养猪业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对此,2015年11月,在新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大池镇成立了生态执法中队。“目前,共有10名队员。镇里在物资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了盾牌、无人机、执法记录仪等装备。”队长池金龙告诉笔者,中队主要负责查处辖区内的污染问题,对环境违法案例进行调查、取证,依法上报区环保局实施行政处罚等。
为摸清污染情况,成立之初,镇主要领导和中队队员一起,爬山沟,钻丛林,趟河道,摸清违法点,建立台账,绘制出精细的河道水系分布图、养猪场分布图、河水质重要指标变化趋势图,实行挂图作战。
在巡查方式上,中队参照公安110“出警”方式,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巡查,做到执法全天候全时段。同时制定执行出警快速反应机制,设置生态110环境举报热线,接到举报5分钟内出发,30分钟内赶到现场查处。
镇党委书记蔡艺勇说,自中队成立以来,该镇查处各类环保问题580余起,关闭拆除养殖场42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由原来20余万头下降到如今的不足8万头,推动企业和养殖场提升改造120多家,改造资金达5000多万元。生态执法中队成为建设美丽宜居大池、改善和提升大池镇环境的中坚力量。
组建“民间护水队”
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群众路线”,组织、发动群众参与整治是该镇的重要做法。如今,生态110热线成为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天眼”。
2017年5月,在镇政府鼓励引导下,养殖场业主们自发成立了“民间养猪合作社”,并组建“民间护水队”,成员都是镇里的养殖户,现有队员48名。
当地养猪户老吴告诉笔者,在“生态110”机制影响下,养殖户环保意识明显提高。据了解,“民间护水队”日常经费,由合作社的每家猪场按照面积每平方米缴纳1块钱提供。平日里,“民间护水队”的养殖户互相监督,主动参与到环境违法排污大巡查活动以及夜间河道巡查中。此外,养殖户还“组团”外出,考察养殖废水治理,以及学习养猪污水源头“零排放”先进养猪模式。
“要养猪就要上环保”“猪场改造要实现达标排放、零排放”的意识,已在养殖户群体中达成共识,“生态110”“民间护水队”成为当地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实施“河长制”治理模式
“河长制”综合治理模式,是黄潭河(大池段)流域水质好转的制度保障,不仅促进“生态110”机制不断深化完善,更是成为大池山清水秀的另一个生态“保护机制”。
采访中,笔者在黄潭河(大池段)流域河畔,看到河边立有一张公示牌上,上面有所有河长的监督手机号码。工作人员告诉笔者,镇里的每条河流,都专门设置总河长、河道警长、各村河段长,还建立专用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7人,并建立村级河道巡查制度,一周一巡查、巡查有记录、记录有汇总、汇总有上报。村民一旦发现污染河水行为,除了拨打“生态110”外,还能与河长们直接取得联系,举报违法行为。
为了进一步加强日常环保巡查,保证水质改善,大池镇还设立了河道专管员,平均每日清理河道垃圾约1.3吨。大池镇还针对主要污染源,以生猪养殖业治理、鼓励群众主动拆除养殖场和加强企业污染治理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并针对现有产生的污染,规划建设大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约1402.03万元,保证河道治理成效不反弹。
据悉,今年以来,该镇共拆除关闭养猪场12.3万平方米,有效减栏3.6万余头。在全市率先创造性提出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近400万元资金,修复整治391亩已拆除猪场土地。此外,镇里还出台政策,鼓励养殖户转产转岗,发展绿色无污染的种养业,以此形成长效机制,守护绿水青山。
目前,黄潭河(大池段)水质成功脱了“劣五类”帽子,稳定在三类水平。(通讯员温连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