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武平象洞鸡的腾飞路
工作人员捡拾母鸡刚下的蛋。阙小琴摄
如今走进武平,象洞鸡不仅有了规模,有了市场,还成为武平的一张亮丽名片。它“飞”出了龙岩,“飞”向了全国各地,成为武平人发家致富的“金凤凰”。“象洞鸡肉质非常好,现在根本不愁卖。”养殖户连永聪自豪地说。
从名不见经传的土鸡,到如今名声在外,武平象洞鸡到底有何特色?又是如何闯出一片天的呢?日前,记者前往武平一探究竟。
精准施策 养出“生态鸡”
通往武平县城的高速和国道上,高耸的山头立着硕大的广告牌引人注目,其中“少养猪多养鸡,要养就养象洞鸡”的标语尤为醒目。
2016年,武平打响象洞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百日会战。随后,武平县按照拆转并举思路,精准施策,引导生猪养殖户转产,不少农户开始养殖象洞鸡。
“象洞鸡是我们当地的特色品种,当初转产我一个想到的就是养象洞鸡。”今年50岁的钟仰红是象洞镇沾阳村村民。2016年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拆除了自家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猪舍。当年8月,钟仰红拿出180万元在本地建设了象洞鸡养殖场,成立福建红辉农牧有限公司。2017年,他又拿出120多万元扩大了鸡场的投入。如今,钟仰红家的象洞鸡养殖场占地80多亩,拥有种鸡1万多羽、肉鸡2万多羽,年销售肉鸡30万羽,年产值200多万元。
当下,在象洞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开始养殖象洞鸡。而武平县更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把象洞鸡纳入特色农业品牌,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引导、扶持推动。2017年11月,武平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武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平县2018—2020年百香果和象洞鸡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通知》,针对象洞鸡产业发展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
据了解,目前武平全县象洞鸡存笼约120万羽,年出笼200万羽,年产值约2亿元以上,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繁育技术和养殖经验;该县有保种场1个、扩繁场8个、专业合作社2个、养殖大户200多户,已注册了“凤奔象洞鸡”“绿康象洞鸡”“射胡象洞鸡”等商标。
精诚团结 养好“致富鸡”
在中堡镇梧地村,说起养殖象洞鸡的能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对村民连桂兴点头称赞。
3月30日,记者在中堡镇梧地村见到连桂兴时,他刚从县城赶回来。推开养鸡场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在建的残疾人养殖象洞鸡培训基地。连桂兴告诉记者,“这个项目预计4月底就能做好”。
2000年,18岁的连桂兴从武平县职业中学畜牧水产专业毕业,到邻县一家农业集团实习,学习河田鸡的选育、防疫和饲养管理全套技术。2003年,他离开该公司,返回老家创办福建优良地方鸡种——象洞鸡种鸡场,带着“要把象洞鸡发展成与河田鸡一样闻名的优质鸡种”的信念,连桂兴在中堡镇互助村先后投资了180万元创办武平县远耕象洞鸡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象洞鸡特色养殖,扶持残疾人、贫困户一起创业。
“我自己也是残疾人,知道残疾人创业的艰辛和不易。”连桂兴不但带领残疾人养殖象洞鸡发家致富,同时还安排他们在自家养鸡场就业,并将养鸡技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他们,还免费为养鸡专业户们提供技术服务。如今,在连桂兴的影响和带动下,偏僻山村梧地及中堡镇周边农户共有120户加入到了象洞鸡的养殖大军中,其中残疾人就有60户。“带动别人一起致富,让我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连桂兴谦虚地说道。
目前,梧地村的象洞鸡产业成了武平县林下特色养殖基地。梧地村较大规模的养鸡场有8家,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2009年更是成为龙岩市级“一村一品”养鸡专业村。
精深加工 拓宽致富路
“已经没货了,预订的鸡苗已经排到了6月份。”在梧地村朝前寨象洞鸡养殖基地内,连永聪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他告诉记者,这是一位河南的客户打电话要向他预订象洞鸡鸡苗,但是自己手上的鸡苗订单已经排到了6月。
2008年,在厦门务工10年的连永聪怀揣着15000元,回到了家乡梧地村,在自家承包的山地里开启了养鸡之路。之后,靠着一点一点积累,他家的养鸡规模越做越大,并成立了金永诚农牧有限公司,为养殖户提供象洞鸡“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连永聪说象洞鸡虽然品质好,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销售遇阻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如何才能破局?
“象洞鸡要发展,必须走精深加工这条路。”连永聪将目光瞄准了大城市和年轻白领。2017年4月,连永聪联手广东的一家食品加工厂研发了干蒸鸡、烤鸡、煎鸡和鸡肉丸等系列熟食品,并通过了QS论证,于当年7月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现在每天的销量将近500只,目标是实现每天销售1000只。”对于象洞鸡销售的前景,连永聪充满信心。为了做强销售,他创建专门的网络交易平台,开通销售网店,并与多家快递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让象洞鸡“飞”往全国各地。下一阶段,连永聪计划在自家养殖基地筹建象洞鸡体验馆,吸引客户体验,进一步推广象洞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