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城县宣和镇,有一座隐于山水间的传统村落。明清时期修建的高堂华屋、书院古街完整留存至今,承载了一代代客家人的乡愁记忆。这就是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拥有“客家庄园”“民间故宫”之美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村,顺应自然地理气候环境、资源状况和中华传统自然人文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族群聚落、民居古建,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徜徉在颇具文化古韵的培田千米古街,只见远山如屏如画,近处清圳曲曲弯弯淌过各家门前......山、水、田、人、房融为一体,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时间交替中,这个古村是如何守护那份相生共融的原生态体系?1月8日,记者探访了培田古村。
两条水圳穿街过巷
“雨污分流”,古人生态智慧:自然人文和合之美
培田村始建于元代,村落整体布局呈现“三横五纵”形态,古民居较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客家建筑风貌。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保单位28处,组成了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数百年前的建村者,极为讲究村落的采光、通风、理水。“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为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古民居外墙多为清一色防火青砖,而内建以木制构架为主,如何防火,成为了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如果说街巷是村子的筋骨,那流水就是血脉,灵动的水流赋予了古村落灵性。”谈起古村生态,培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吴美熙滔滔不绝。
培田村先辈因地、就势、依山,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生态守护”,还通过加强绿化、疏通水系、卫生管理、族规约束等方式来留住原汁原味的生态美景。古民居从明万历年间就实行雨污分流,理水之法颇为讲究,这得益于百年来村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村内环境的保护。
纵横交错的溪流、水渠、水塘构成了培田发达的水系。为完善村内用水,旧时村中建有两条水圳穿街过巷、直通各户,一条圳沟引流山泉水以资利用,也被称为早期的“自来水工程”。村内约定俗成,清圳早6点到晚9点间可用于捶衣洗菜淘米等洗涤日用,其余时间均用于饮用。除供饮用、消防外,还有除燥降温的“空调”功能。
另一条圳沟则兼顾污染较轻的屋面雨水等的排污和运输,每座古建筑还设有地下暗沟,用来疏泄天井雨水、小型生活污水等,统一转流至氧化塘进行消纳处理。村内环绕古建筑共建有大小方塘16口,种植荷花等植物对水体进行二次处理后回排溪流,数百年来为古村的排污清洁提供了有力保障。
“后龙水口,蓄树木而卫风水。路内水圳,护祖堂而便汲饮。松山竹木,生财源而资利用......”在衍庆堂的一幅“族规十则”中,祖辈们还将水圳、树木等管理利用列入族规进行保护,如有违者将予以重罚,反映出当地“人与自然空间和谐共生”的观念。
“春耕节”“丰收节”吸引八方游客
“创新发展”,守护绿水青山:文化生态共融共生
古村也曾遭遇生态之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村里人口的增长,为了改善生活,家家户户发展庭院经济,在房前屋后或在宇坪院落散养鸡鸭狗牛,有甚者在古屋厢房圈养猪羊;同时,不少村民还到山上砍柴火、打松木,门前的笔架山曾一片光秃......粗放的发展方式和无序扩张对古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古村何以焕新颜?“破旧立新,培田村重点突出复绿、治污、保洁,还破解了经济发展、住房需求等横亘在保护与开发前的一个个矛盾。”吴美熙说。
上世纪90年代末,连城发现了培田这颗蒙尘、易碎的珍珠,立即对培田展开全面的保护和有序的开发,其中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是重头戏。
培田村大力改变“人畜混居”生活方式,同步推进划区域“牲畜圈养”,以家庭为单位做好房前屋后卫生,定期疏通清理屋外水圳;县生态环保、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指导村里在古朴水塘消污的基础上,开展村庄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改水改厕,完善排污体系,扩大荷花塘面积,创新构建起最为适宜农村的运管维护便捷、费用低效果好的“三格化粪池—月塘—明暗沟渠—荷花塘”污水处理体系,并定期增种荷花、狐尾藻等吸附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使古村生活污水实现消纳利用。同时深化“河长+林长+检察长+警长”等协作机制,健全“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日常处理,使村里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同时,村民们上山进行更新造林、栽树种果,沿着河浜恢复植被,发展绿化苗木产业,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有序利用;村里的老人们还时常鸣锣提醒及警示村民不烧山、不砍树、多种果,看似寻常的举动却在悄然间播下了生态护村的种子。
连城县持续推进古村落综合提升项目,修缮古村落街道、边沟、古宅,建设旅游公路,进行绿化美化,改造景观池塘16亩,进一步推进环境卫生持续规范化管理。在村外集中建设新村,以自由分流原则引导村民开民宿和“农家乐”,让村民在保护古村、守护生态中实现环境改善、生活富裕,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打实好处。
“绿水青山是块宝,低碳景区要创好,路内水圳需保护,毁林占地应禁止,粮食安全要兜牢......”村民在相传的族规家训基础上,协商制订“接地气”的村规民约,组建党员、青年、巾帼等5支志愿队,把人居环境整治、护林护河等志愿服务做进家家户户。渐渐地,自觉做好环境卫生,保护生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培田的华丽变身,凝聚了各方的力量和智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载玮介绍,村里的长辈和乡贤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让全村群众的思想也发生转变,并乐于付诸到实际行动中。拆除猪栏旱厕、治理水环境、实行封山育林......曾经的“脏乱差”古村变成“绿美净”,老百姓看到变化,又看到希望。
狐尾藻等水生植物消纳利用生活污水
“生态经济”,文旅融合发展:良性循环破局出圈
“这里生态好,文化根脉发达,手机随手一拍,都是一幅极具客家风情的水墨山水画。”广东游客华丽在“最美转角”打卡时衷心夸赞道。成群的游客在巷陌寻古探幽、穿行流连,无不为古村的千年文脉和优美生态所叹服。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培田先辈拒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坚持守住青山绿水这一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培田村始终秉承保护优先、生态引领的要求,将生态理念全面植入景区导游词修编、乡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
街边摊点,天然晾晒的富硒地瓜干、柿子饼叫卖声不断;土特产店,中草药药膳、客家姜糖、米粉等购买络绎不绝;莲讯等返乡创业青年主播在直播间带货当地农特产品;香叙美宿、吴家大院等特色民宿迎来新客人......
近年来,连城县紧紧抓住中央支持老区、苏区发展的契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先后投入3亿多元加大培田古村的保护开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大力发展“农文旅”结合的绿色经济。
山水汇合地,文化繁盛处。培田拥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且代代相传,在保护开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及乡村文化资源,通过种植彩色稻“字画”、开办田间课堂、开展“春耕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为当地乡村振兴增添新的活力。
培田村全力盘活传统村落资源,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让许多外出村民纷纷回乡,安居乐业。据了解,培田古村落目前培育发展了研学、非遗、客栈、直播等10余种新业态,农家乐、生态旅游接待点达70家,截至10月,共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共享绿色经济带来的红利。
“培田村不断找准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平衡点,每年会通过旅游收益、乡村振兴等资源反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和镇镇长黄巧琳表示,生态经济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更构建起了旅游循环圈。经过多年的绿色发展,培田古村落已然成了当地的“明星村”,还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休闲山村、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等数十个“国字号”和“省字号”荣誉。
以山为笔,水为墨,大地为纸,培田在挥毫泼墨间书写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相生共融的生态关系,筑起了“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的美丽家园。(融媒体记者 赖韦元 通讯员 黄水林 江云华 钟晋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