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为人体做血常规检查,海水营养盐分析仪是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的“标配”。今年,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坦道”)自主研发的“船载(走航式)海水营养盐自动分析仪”正式走向市场,成为该领域首个实现商品化的国产设备。
8月18日,斯坦道董事长汤新华向记者分享了这一好消息。他表示,这款仪器源自厦门大学马剑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到产品上市投用,历时整整20年。如今,该仪器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多个航次的大洋、近海走航监测及海洋监测站。
科研仪器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被称为科学家的“眼睛”、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斯坦道依托厦门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科研优势,坚定投身海洋科研仪器的自主创新。目前,公司研发的海洋生态监测浮标、原位多参数分析仪、多款海洋传感器等服务于多个沿海省份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海洋渔业部门,以及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以需求驱动创新
仪器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抽水样、检测……在位于厦门软件园的斯坦道公司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对一台“船载(走航式)海水营养盐自动分析仪”进行调试。模块化设计的仪器身形小巧,拼装后不足一张书桌大小,却能精准捕捉海水中的氨氮、硝酸盐等参数变化。
“实际应用中,船一边航行,仪器一边工作,从取样、检测到校准,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汤新华说,借由这一仪器,通常10分钟就能完成单个样品的参数检测。
海洋科研仪器常年“漂”在海上,对准确度、灵敏度、稳定性要求极高。汤新华坦言,做这类高端装备,光靠企业单打独斗很难突破。“幸运的是,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斯坦道团队与厦门大学马剑教授团队合作,依托其长达18年的科研积累,实现纳摩尔级浓度的准确测量,性能已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成果能否商品化,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满足市场需求。”汤新华表示,斯坦道坚持从应用出发,以需求驱动技术创新。例如,为适配科考船、民用船等多样化场景,团队将仪器做得紧凑,体积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并创新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像乐高积木一样自由拆装。“用户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灵活调整配置,实现近岸、近海的实时在线走航监测。”
以专注铸就专长
深耕海洋生态监测十余年
推动国产海洋科研仪器实现新突破的背后,是斯坦道十余年如一日、心无旁骛的坚守与深耕。汤新华介绍,公司最初以实验室仪器起家,2012年,将目光投向海洋,一头扎进海洋生态监测这一细分领域。
“厦门是一座海洋城市,拥有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丰富的科研资源,从事海洋科技创新,有土壤,也有氛围。”汤新华说,深耕海洋这片“蓝色宝库”,既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也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大势。
令汤新华印象深刻的是,转型初期,企业面临科研上的资金压力,关键时刻,国家工信部门和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等在政策、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正是这份实打实的支持,让我们挺过最难的阶段,也坚定了自主创新的信心。”
从最初的试水探索,到逐步攻克技术难题,斯坦道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蹚出一条自主创新路。如今,公司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涉海专利68件。
“当前,厦门正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为海洋领域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舞台。鹭江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落地,也为我们加速海洋科技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汤新华表示,斯坦道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国产化海洋科研仪器的迭代升级,并积极融入“人工智能+”浪潮,探索人工智能在海洋数据智能分析、生态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鹭江茶桌仔
向“新”前行 向“高”登攀
●林露虹
采访中,汤新华提及一个细节:海洋装备圈里,不少外国企业七八十年只做一两样产品,却稳稳当当立于行业潮头。汤新华说,这让他很触动——这些企业能成为“常青树”,靠的是持续创新、精益求精,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汤新华说。
在厦门,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它们心无旁骛抓创新,在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节点上练就“独门绝技”。目前,全市超九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2024年度,厦门民营企业贡献全市七成以上技术创新成果。
近年来,厦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为民营企业提供多方位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当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坚守主业、深耕细作,这座城市便积聚起向“新”前行、向“高”登攀的坚实底气。
(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 实习生 刘婉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健身,在厦门是“近邻”的事2025-08-20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