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异乡为异客,日久他乡即故乡。”客家人从土地肥沃、一马平川的中原南迁,筚路蓝缕、饱尝艰辛,来到山峦起伏之地求生存。既为客,需御外侮、图发展、繁衍生息,于是聚族而居。由此衍生出诸多以姓氏、宗族为载体的客家文化,族田赈学礼俗便是其中之一。
在赣南客家地区,兴建有许多规模宏大的以某太公命名的宗祠,并推举出族长、理事长、礼仪生等负责人,应对族内的红白喜事、内外纠纷等事宜。为维持正常运作,宗祠公堂内设有族田、置有祖山,可收获租金,也收取男丁钱,每年的收入支出,应经理事会讨论决定,并建账公布。其中有一笔支出,为本宗祠各支系宗亲所赞允,这就是赈学义举。所谓赈学,就是公费办私塾,公费选送特优子弟去高等学府深造,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宗亲们努力践行中原先祖那种“耕丰读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宗祠内显眼位置悬挂的一块块学位、官位匾额,便是荣宗耀祖、昭示后人、催人奋进的炫目标志,也是历朝历代客家人公堂上以族田成功赈学的历史印记。
我的父亲就享受过族田赈学的待遇。小时候,父亲聪明活泼,被本房众亲送到九堡乡坝溪的西关私塾念书。后因成绩优异,又由公堂上送到瑞金绵江中学(瑞金一中的前身)读书。否则穷人家的苦孩子,一般是上不起学的。有了文化,就要回报社会。父亲在苏区时期当过坝溪列宁小学的老师,教了两年书。解放后,被国家安排到九堡食品站任出纳。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毛笔字,特别是会左手算盘右手办公,写写算算又快又准。下班回家,他又常为邻里调解纠纷、主持公道,深受乡亲们敬重。
无独有偶,我的岳父欧阳瑞,也是由公堂供其读书进取的。他从小聪明伶俐,读私塾年年名列前茅,但因家贫,无法外出深造。宗祠中的各位头人认为他是好苗子,值得培养,便动用族田租金,送去江西临川读初中。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被福建上杭师范学校录取。于是,公堂上继续送他深造。学业完成后,我的岳父成了一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解放后曾在黄柏小学当校长,后辗转至象湖上洋小学、万田小学、九堡羊角小学等学校任教。他擅长写美术字、打篮球,爱好文艺。每当寒假回到洁源,本村的宣传队立马请他去做导演,为文艺骨干排练节目,活跃农村的政治文化生活。工作中,他还很关心学生的进步,关爱学生的生活,曾为离校十多里的麻地学子解决住宿问题;让居住石螺岭的学生与自己在羊角小学同吃同住。可惜的是,1968年,岳父在羊角小学任教期间因病不幸英年早逝,年仅43岁。那时我与妻子尚未谈婚,故未能与他谋面,实为人生的一大憾事。
时光穿越至现代社会,族田赈学礼俗早已废止。但瑞金范围内的每个姓氏、每个宗族的大祠堂均成立了理事会,推举出德高望重的族人为理事会主任、副主任,他们传承历史义举,在没有族田族山,无公堂费收益的情况下,采取收鸿丁(男丁)款或动员捐资等办法,筹集资金,为修缮祠堂、清明祭祖、节日文艺等活动作经费。特别是每年的秋天开学季,斥巨资奖励本族考上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的优秀子女。举全族之力,做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坚强后盾,成为新时代的一种赈学模式。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依然是客家人秉持的优良传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侵华日军新罪证“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展出2024-09-1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