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线是出发前各级明确的路线,但很可能遭遇拥堵;蓝线绕远且路况不明。选哪条路线?改不改路线?第77集团军“猛虎旅”副旅长周海峰迎来军旅中最煎熬的选择——
凌晨5点,副旅长冒险改变行军路线
8月8日,九寨沟突发7.0级地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又一次闻令而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抗震救灾发生在军队改革调整期,是“脖子以下”改革启动后我军遂行的一场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
抗震救灾冲锋号刚刚吹响,陆军第77集团军“猛虎旅”即奉命连夜出动。而就在一个多月前,部队刚刚转隶移防重组。临危受命,这支部队将以怎样的忠诚和担当经受考验?又将在行动中展现出怎样的精气神?记者冒着余震走进抗震救灾一线,在跟踪采访中感受一支新转隶移防部队在救灾战场交出的“改革答卷”。
这是陆军第77集团军“猛虎旅”副旅长周海峰最煎熬的一个凌晨。在这个凌晨,他作出了从军25年来最冒险的一个决定。
8月9日凌晨5点,在一个分岔路口,周海峰叫停了已经行进了几个钟头、绵延数百米的车队。
正是黎明前的漆黑。周海峰摁开手电,一束光打在行军图上,一红一蓝两条线格外扎眼。
红线是出发前各级明确的路线,照着走不会有“错”。但周海峰刚刚得到来自多方的消息,九寨沟景区可能有几万名游客正通过这条路向外疏散。此外,周海峰分析研判,从成都方向赶来的救援力量很可能集中在这条最近的路线上。这意味着,这条路很可能发生拥堵。
蓝线,绕远近100公里,并且路况不明……
选哪条路线?
改不改路线?
记者采访时,已连续带队救援72小时的周海峰倚靠在一棵杉树上,深吸了口气回忆道:“那一刻,我觉得全旅官兵都从身后盯着我。我们这支新转隶移防部队能否按时冲得上去全压在了我身上……”
不改路线,堵在路上可能性虽大他却不必承担责任;
改路线,万一也未能按时抵达震中,他难辞其咎……
夜色中那个无名的分岔路口,让周海峰面临空前艰难的抉择。而此前几小时,该旅政委李京昊的心底却隐隐埋着几分担忧——
他们是一支一个多月前刚刚转隶移防重组的部队,党委班子8名成员,来自7个单位,基本上相互不熟悉、不认识;调整重组时接收来自3个单位的转隶官兵1000多名,近100名干部编余;从关中平原搬到巴蜀大地,官兵正在调适离妻别子的心绪,适应湿热的环境气候……
李京昊坦率地吐露担心:部队上上下下都处于磨合期、适应期,官兵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难免会有动荡。
结果却让这位颇富经历的带兵人十分欣慰:
“全旅所有官兵,所有官兵——”他对记者又强调了一遍,“都放下了此前个人的小算盘、小情绪,言辞切切地请求上战场!常委向党委请战,营主官向旅里请战,战士向连长指导员请战,一个两天前还找我发牢骚说不想干了的编余干部也坚决要去救灾……”
当然,从应急战备的层面来讲旅党委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头天移防完成,第二天他们就根据西南地区特点,开始修订抗震、抗洪等5类非战争军事行动方案,分门别类地完善应急物资准备。作为战备分队的合成二营每周进行一次例行战备演练,遇有特殊天候还进行专项演练和随机演练。
当晚地震发生时,正在开行政会的二营直接转成党委会,正在组织实弹射击的部队立即收拢人员,按应急预案做好准备。其他营连的应战举措,均在未接到旅里通知情况下自发展开;
地震发生5分钟后,作战值班室,该旅紧急党委会在未接到上级通知情况下召开;
西部战区联指命令下达40多分钟后,副旅长周海峰带领救援队轰鸣着冲向夜幕……
望着车队闪烁的灯光渐行渐远,李京昊和刚刚结识、共事月余的旅长刘亚彬对视了一眼,无限感慨——不管怎么变,听党的话,保护百姓,永远是我们这支部队骨子里的东西,永远都在啊!
出发3个半小时后,沉吟良久的周海峰轻轻点了点地图上那条蓝线,作出了他的选择——
13个小时后,事实证明了周海峰冒险改变路线的正确:“猛虎旅”官兵经过昼夜高强度行军,跨过高速、国道、省道、县道、山道,在截止时间前10分钟抵达九寨沟灾区腹地,成为震后第一支从陆路进入的人民解放军。
双脚踏上满目疮痍的土地,周海峰拨通了指挥部的电话,多年未流过泪的铁汉眼泪扑簌簌往下掉。他终于按时把他的兄弟们带到了震中、带到了亟待救援的百姓面前!
西部战区联指和战区陆军领导赞扬周海峰敢担当、敢决断,赞扬这支新转隶移防部队不愧为“猛虎旅”,不愧为359旅传人。第77集团军应急指挥组组长、副参谋长邹刚告诉我们,一个干部敢不敢担当,敢不敢为了完成党赋予的任务冒险担责任,一上战场就表现出来了。
而满脸风沙、双眼布满血丝的周海峰,则把大拇指竖给了正在进行的编制体制改革以及他的战友。
他说,现在的编成和机制简化了过去层层请示、层层等待、层层指示的体制性障碍,赋予了一线指挥员更大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行动效率;
他说,几天来,这些他第一次指挥、还不熟悉的官兵体现出了极高的觉悟和极强的素质,无论是昼夜1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行军,还是连续30公里的徒步奔袭打通生命通道,一个个90后战士、独生子战士、还有即将退伍的战士,给了他最大的感动和信心。
周海峰从指挥袋的内兜里掏出一张薄纸,递给记者。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此时心情很难过,我们也想上去发挥一点自己的力量……”
这是勤务保障营修理二连士官孙远征、陈志刚向他递交的请战书。看到战友们都能到一线救灾,负责车辆维修的他俩急得牙痒痒。
一起到灾区的另一名修理兵李嘉辰,埋怨他们“私自请战”,单独找到周海峰,又在签名栏加上了自己的名字。(记者 张良 特约记者 孙利波 通讯员 张晓峰)
“打完仗再说”
■张 良
采访中,我们闻到一股浓浓的膏药味。
周海峰副旅长一撩衣服,只见后背上贴了一排膏药。
他说自己腰间盘突出好几年了,平常坐两个小时就疼得受不了,可那晚连续行军10多个钟头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直到黄金救援七十二小时过去了,他才突然感到痛。
他告诉我们,当时他在两条路线之间犹豫时,其实考虑得很单纯,就是哪条路能最快到达震中。直到救援进入后期,他才突然有些“后怕”,当时冒险要是选错了道路,他可能会被免职……
我们在震区采访,很多官兵谈到相同的感受。地震发生前,他们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小算盘”,但任务一来,这一切似乎主动消失了,让位了。
当我们把这种现象告诉集团军政委李泽华时,他说这是我们这支军队的老传统了,叫做“打完仗再说”。这5个字的背后,是这支部队永不褪色的忠诚与英勇。(记者感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