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真无康,相招过番邦。咱厝实在难,出外来去趁”……一首闽南念诗《过番歌》道出了晋江华侨下南洋的无奈与辛酸。
4月25日,晋江首个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融合情景剧《侨批往事》在梧林传统村落明德堂首演,以“世界记忆”侨批为脉络,串联起从晋人南迁到现代发展的千年叙事。近日,本报记者专访创作团队,听他们讲述《侨批往事》幕后的故事。
《侨批往事》首演剧照
从“0”到“1”
打造独特文旅IP
“晋江需要打造一个独特的文旅符号。侨批,这一承载着闽南人深厚情感的载体,不仅见证了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的深厚情谊,更折射出闽南人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侨批往事》编导组成员、撰稿人陈诗章说。
早在两年前,晋江便发现了梧林景区“白天热、夜晚冷”的留客难题,进而开启了文旅破圈的探索。在百年侨村梧林,作为“世界记忆”的侨批不仅是华侨下南洋的历史见证,更凝聚着晋江人爱拼敢赢与“家国同构”的精神内核,“最美烂尾楼”等历史遗存,更为侨批故事提供了可触摸的实景依托。
确定主题后,创作团队开始讨论表现形式。在多次尝试都未收到理想效果后,创作团队最终锁定了融合情景剧的形式。在关于侨批的艺术创作中,广东、福建两地此前曾有戏剧、舞剧、诵读剧、微短剧等创作,却鲜有融合情景剧的尝试,这是一出“大戏”,也是晋江文旅演艺项目从“0”到“1”的突破。
陈诗章透露,从2024年5月创作出首稿,到最终定稿,《侨批往事》的剧本历经十余次修改,最终形成了以时间线为脉络的叙事结构,包括“引”《纸短情长》,《南渡》《过番》《心乡》《烽火》《梧林》等五幕和尾声《今朝》,并融入《向远方》《梧林》等本土原创舞蹈、歌曲。“当游客身处梧林看侨批,便是站在历史的现场感悟‘家国情’。”陈诗章说。
在剧中,闽南念诗《过番歌》,以及《忆昔吟》《泉南歌》等古诗词以书法字幕的形式呈现,伴随观众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穿越千年,见证晋人南迁的开拓史,感受华侨抗战的家国情。
舞台之上
唤醒侨批百年记忆
如何让沉睡的侨批在舞台上“活”起来?如何将科技与艺术融合,达到最佳视觉效果?剧中第三幕《心乡》中,双人舞《望春风》便是创作团队的一次大胆尝试。
在首演前两周,为了让剧情与音乐、舞蹈更加契合,编导团队将双人舞的背景音乐从南音曲改为熟识度更高的《望春风》。短时间内的舞蹈调整,让舞蹈演员黄莹莹和搭档李捷倍感压力。“我们需要严格匹配全息背景中的场景方位,在绿幕环境下完成动作捕捉,这样,后期抠像才能与全息背景融合,实现‘人在画中舞’的虚实效果。”黄莹莹回忆道,那天,他们从早上8点开始参加联排,傍晚6点联排结束后,两人又抓紧投入绿幕拍摄。因绿幕场地空间有限,稍有偏差便会导致“人景错位”,这就需要演员不断地调整跑动幅度。那一天,他们的拍摄工作到凌晨1点才完成。
带给游客艺术性、科技感、沉浸式的观剧体验,打造文旅融合演艺精品,是《侨批往事》创作的目标。于是,我们看到,《南渡》中3D投影、情景舞蹈虚实相生,展现了晋江先辈衣冠南渡、耕山蹈海,开创“东方第一大港”的壮举;《过番》应用激光营造跨越百年的时空隧道,将观众置于波涛汹涌和舟楫忐忑之中;融合大小空间的《心乡》亦真亦幻,展现出海外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万般眷恋;《烽火》采用3D全息技术再现战争时代的烽火连天,向华侨抗战英魂致敬;最后一幕《梧林》中,高甲戏、掌中木偶和娘惹舞、东南亚音乐交相辉映,展现了今日侨乡的美好生活。
而为了平衡艺术性与文旅体验需求,创作团队在剧目中设计了三处互动环节:一是“演绎现场读侨批”,由观众现场念诵侨批,直观感受“纸短情长”;二是“南洋婚礼喜糖分发”,小娘惹演员下台传递喜糖,呈现华侨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三是尾声的“娘惹舞蹈教学”,邀请观众上台学跳舞步,在沉浸式互动中强化文化记忆。在编导组成员戴沉沉看来,这些设计并非是为了迎合游客,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艺术更具感染力,“当观众朗读侨批的那一刻,他们就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在《烽火》一幕中,创作团队从梧林本土史料中挖掘出更加厚重的家国叙事,以“最美烂尾楼”为原型,还原华侨停建侨厝、捐钱救国的真实故事,并引入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南洋机工等历史片段。剧中林谋盛烈士的家书朗诵,正是取自真实档案。当演员逐字打磨“责任全部付托予你”的哽咽语气时,侨批的精神内核正在舞台上重生。侨批不仅是“纸短情长”的眷恋,更是“国家兴亡”的见证。
本土力量
诠释侨乡传承故事
在《侨批往事》剧组,“本土”是最鲜明的标签。剧中32名演员均为晋江文艺工作者,其中18名演员来自晋江市青年艺术团,高甲、南音、掌中木偶演员则为本地剧团骨干。他们平常忙碌于本职工作,一旦接到排练任务,便马不停蹄赶来排演。
“接到任务时,内心很忐忑,担心自己无法讲好侨批故事。而现在,我的内心是满满的成就感!”首演顺利完成后,舞蹈演员、篮球比分直播:轻工职业学院教师黄莹莹松了一口气。
在剧中,黄莹莹一人饰演多个角色,包括晋江南渡先民、下南洋拼搏者、新娘、老年番客婶等,涉及青年、中年、老年不同阶段,演出时需要快速换装并切换情感状态,对体力与表演功力要求极高。作为一名“95后”,跨年龄表演是黄莹莹在舞台上的第一次尝试。为了饰演好老年番客婶,她阅读大量侨批,揣摩侨眷心境,捕捉“盼归”“持家”“家国担当”的复杂情感。
篮球比分直播:本土导演、球探体育比分:歌舞剧院一级导演、《侨批往事》总导演吴玲红对侨批文化的理解则深植于她的家族记忆。大伯早年下南洋谋生、大姨从菲律宾寄来侨批的经历,让她从小便对“一纸侨批寄乡愁”的情感有着切身感知。她坦言,这种源自生活的真实体验,成为她执导《侨批往事》的情感基底。“小时候,一听到‘侨批到了’,大人们的欣喜和孩子们对‘有好吃的’的期待,至今历历在目。”当接到晋江的邀约时,她没有丝毫犹豫,欣然领命。于她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创作,更是对家乡文化的深情回望。
作为晋江首个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如何将本土特色融入其中,是创作团队一直在思考的。在陈诗章看来,本土原创歌舞的植入展现着晋江的活力,但非遗元素的加持,更能彰显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剧中,高甲丑、南音、掌中木偶等非遗元素突破传统舞台的距离感来到观众面前,掌中木偶演员让观众近距离观察指尖动作;南音演奏者分散在舞台不同区域,形成“环绕式”听觉体验;柯派高甲戏通过诙谐夸张的丑角神态表现,在《梧林》一幕中演绎华侨归乡的喜悦。这种“零距离”的艺术呈现,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韵味,又以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吸引观众,成为晋江文旅“破圈”的重要尝试。
从一纸侨批到一台剧目,《侨批往事》的幕后,是本土团队以侨批为“文化支点”,撬动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探索,也是关于文旅融合的全新尝试。百年侨批从泛黄档案变成可触摸的情感共鸣,敞开怀抱欢迎八方游客,走进梧林、看见侨批、触摸晋江。
(记者杨静雯陈巧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安溪铁观音春茶进入采制黄金期2025-04-29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