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制香,闽南人都不陌生,无论是寺庙宗祠里,还是居家生活中,祈福香、养生香都会出现。在咱厝安海,有一个村,从上世纪初便开始制香了。如今,村里还有一位制香半个多世纪的制香师还在从事着这一传统手艺。今天,《晚晴匠人》要讲述的便是制香师蔡宗巩半世纪来,与香为伍的故事。
老村古厝里的一脉“香”传
走进晋江安海社坛村,空气中流动着香料特有的芬芳。在社坛村委会后面的一片空地上,一排排装满篾香的香架在阳光下,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蓝天下,香架上红色、黄色的篾香映衬着红砖古厝,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晾晒场旁的一排石头房前,73的蔡宗巩正双手握着一把篾香往调色桶里上色,一浸一提间,红色的颜料从篾香上滴落到调色桶里,蔡宗巩用力一甩,将多余的颜色甩回桶内后,便把篾香均匀摊开放到香架上。一个香架摆满,便有两个工人过来,将香架搬到晾晒场上。
“这是今天最后一把,今天做的600斤需要上色的香就一半。”蔡宗巩一边持续着手上的动作,一边说道。蔡宗巩说,他的制香厂每个月可以做30吨的篾香,根据客户需求,有原色香,也有上色香,“原木色、大红色、桃红色、金黄色都有,除了原木色,其余颜色都得在篾香成型后进行上色。”说话间,蔡宗巩已完成手上的工作,他脱下工作服,擦洗了双手,坐下来休息泡茶。做完活喝杯茶,这是他每天工作之后的固定节目。
“以前的人,品香和品茶是不分家的。”的确,品香、斗茶、插花、挂画被古人称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其中,品香,又被列在了第一位。篮球比分直播:制香的历史可追溯千年,在宋朝末期,曾任篮球比分直播:市舶司的阿拉伯商人蒲寿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口各种名贵香料并制作成香料产品。到了明清时期,蒲氏后裔分别避居达埔、德化、晋江、漳浦,世代相袭,专注篾香制作。2021年6月以永春香为代表的福建香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们家是从我父亲那一辈开始做香的,过去村里以制作蚊香为主,有村办的蚊香厂。1972年,我从村里的蚊香厂出来,开始自己做篾香。”蔡宗巩回忆道,高峰期,村里有八九家的制香厂,从事篾香的制作,“做这个,很辛苦,还要有技术,很多都没坚持下来,到现在村里只剩下两家在做了。”蔡宗巩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看天吃饭的手艺坚持了半世纪
制香是个复杂的工艺,从备料、和料、成型、晾晒到包装,每一步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制作篾香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竹篾、香料粉。“最早是去永春采购原材料,后来到德化、仙游。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集市,一到‘墟日’,我们就去采购。”蔡宗巩说,再后来,为了购买到更好的材料,都要到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和料是整个制香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道工艺,即通过配料和搅拌将筛选后的香料粉,根据制作不同用途的香,按照不同比例与水混合搅拌。不同的原材料,下料的比例不同,“不同树龄出来的原材料水分不同,比如树龄越小的,制作出来的香就比较脆,容易断。”
和料后,才能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工序,那就是香粉附着定型。过去制香时,需要抓起竹签,握住香骨,沾上水,揉搓香芯,让香粉附着其上。再重复浸水,重复裹上香粉,整个过程不断反复,最少要做四次。随着香粉逐渐附着,竹篾变成原本的两倍粗,而后上晒场晾晒,晾至七成干,便开始上色,上好色再重新晾在香架上,曝晒至完全干燥后才算制作完成。
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香粉附着上竹签成型的工序已由机器代替,“机器比手工好太多了,不仅速度快,成型的篾香光洁度也更好。还有,以前都要手工劈竹子,为了防止手指受伤,手指上都要戴上厚厚的保护套,竹子劈出来的四个角,比较粗,不像现在机器切的,又细又均匀。”蔡宗巩很感谢现代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整个制作工艺,但机器只能完成部分工序,大部分工序还是要靠人工来完成,比如和料、上色、晾晒等。
如今,和料、上色这两个关键环节都还是蔡宗巩自己一个人完成,“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把色粉直接加在料粉里制作,还要后期上色。那是因为后期上色的成品香颜色更清亮、更好看,如果加在料粉里,颜色会被吸收,没有那么清亮。”
蔡宗巩一直说制香是一个靠天气吃饭的活,那是因为晾晒环节完全根据阳光、气温和风向来控制时间,在合适的条件下上色后一般晒上两个小时就可以送去包装了,但如果遇到天气太热,比如夏天,晾晒时间就要缩短,碰上阴雨天,直接就不能生产了。
从十几岁进蚊香厂,到21岁自己出来做篾香,蔡宗巩和香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衣服上是香的痕迹,手上是香的痕迹,从头到脚散发的都是香的气息。”蔡宗巩说,做了一辈子的香,对制香的情感很复杂,“不仅辛苦,还要看天吃饭,但是既然选择了做这一行,就得坚持下去。”
传统制香的新生
在蔡宗巩茶室旁边的作坊里,他的儿子和儿媳正在给篾香定型。作坊的一侧,几箱已经完成和料的香料粉正在等待着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是早上蔡宗巩就提前制作好的。
每天早上6点多,蔡宗巩就提前来到作坊,将和料环节制作好。“你闻一下,香不香?我们做的都是环保香,用的都是纯香料粉,像沉香、肉桂、良姜、丁香之类,一种成香常常要用到十几种,甚至二三十种香料。”蔡宗巩捧起调好的香料粉说道。
蔡宗巩对自己家的香很有信心,“这些香料对人体都是有好处的,有些人制作时会加香精,我们不加。”因为坚持用传统香料,有很多客户会专门来找蔡宗巩定制。2003年“非典”的时候,有个客户一下定制了几十万片的环香,专门配制净化空气的药方制作。“儿童蚊香对环保要求很高,经常有老客户来定制儿童蚊香。”蔡宗巩的客户如今遍布福建、浙江、安徽、广东,甚至东南亚。
如今,香道文化的繁荣也给传统工艺带来了复兴,蔡宗巩经常会收到一些客户的定制要求,“你看这个盘香,是上海、厦门的客户定制的,用于茶席上品香的。”随着香道文化的深入人心,香除了是人们祈福时不可或缺的用品,更深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书桌、茶桌上的清雅陈设。蔡宗巩也抓住这个机会,不断创新,推出盘香、线香、塔香等产品。为了多了解现在行业的发展,蔡宗巩经常去永春等地交流、学习,“我和永春的同行经常互相交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去发展。”在蔡宗巩的心里,这个做了半个多世纪的手艺,虽然辛苦,但却赋以了他美好生活的“香气”,所以,“我还是会坚持做下去的。”蔡宗巩如是说道。
(记者 黄海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一对非遗花灯 一段海峡情缘2025-01-20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