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扶持——
为毕业生扎根基层拓宽渠道,“扶上马、送一程”
王佳明,出生于四川北川一个偏远的小山村。2008年汶川地震中,他带领其他几名同学共同救出班上的20多名师生,被评选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作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硕士毕业生,他并没有因为身上的光环选择留在一线城市从事光鲜亮丽的工作,而是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基层,做一名普通的选调生。谈及这样的人生选择,王佳明说:“之前有师兄师姐到西藏做村官,他们克服高海拔、语言障碍和远离亲人等困难,积极融入、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让我受到很大激励。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前辈一样,在广袤的基层,帮助周围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
目前,很多高校把引导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构建多方联动的引导鼓励长效机制。
“南开大学一方面邀请在基层工作的优秀代表举办主题报告会、校友分享会,分享基层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为学生答疑释惑,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开展了以基层挂职锻炼为主的‘立公计划’,选派师生团队分赴广西、四川、西藏等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基层挂职锻炼,不断推进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南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军介绍,南开大学2017年到基层就业人数已同比增长124%。
此外,为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平台和保障也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迄今,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建立了就业信息化平台,全面准确掌握学生志愿到西部基层工作的就业意向,及时、精准地推送相关招聘和指导信息。同时,各高校通过加大培训指导和帮扶力度,为有意向到基层就业的学生举办政策解析、职业能力提升、经验分享等活动,并为学生开展个体职业生涯咨询,逐一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全程助力学生职业发展。此外,为拓宽基层就业渠道,有的学校主动与地方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定向选调生招录合作,更有针对性地推荐毕业生。
“就业是最大民生。坚持国家战略导向,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成才观,引导更多优秀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点亮梦想、绽放青春,谱写新时代青年学生砥砺成长的新篇章,是新时代高校的使命。”有高校负责人这样表示。
国家引导——
健全完善保障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北京大学首届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姚弥,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名社区全科医生。截至目前,姚弥所在的全科医生团队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患者有1984人。他说:“很多患者问我以后会去哪儿。我说,只要你们相信我,我会一直待在这里。”
清华大学2011届新闻学院硕士毕业生曾维康,毕业后扎根广西基层,学会了唱山歌,说当地话、吃当地菜、喝当地酒、过当地节,实现了“从外地人到本地人,从青年学生到基层干部,从理想者到实干者”的转变。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毕业生谢雨杉,在剑桥大学教育学院深造后加入黑土麦田公益,和队友一起服务于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雅酉镇扪岱村,致力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做“造血式”扶贫。
……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扎根基层就业,在高校中,投身基层、服务基层日益成为新时代高校学子的就业新风尚。而这,与国家近年来的大力引导息息相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