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财政部发布国企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国企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0.4%。这意味着,自2015年1~2月起,国企利润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毋庸置疑,国企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离不开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今年以来,钢铁、煤炭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扬,原油、有色金属价格也明显回暖,相关国企的效益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以国企为主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这也为国企经营情况的好转提供了契机。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参加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改革新动能”活动中,了解了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交建”)、中冶集团、兖矿集团三家国企具体的改革举措。
减员增效:人员是最难办的问题
相比其他国企,兖矿集团的危机来得更早一些。
2012年,受全球经济疲软、国内外煤炭需求不足的影响,煤炭价格大幅下跌,自2002年开始的煤炭“黄金十年”宣告终结。而2013年澳元兑美元大幅贬值,也为兖矿集团带来了不小的汇兑损失。据新华网报道,2013年上半年,兖矿集团亏损近13亿元。
不过,2014年兖矿集团一举扭亏为盈。在全国80%煤企陷入亏损、综合煤价同比降低100元/吨的残酷形势下,兖矿集团实现利润总额20亿元。在煤价持续走低的2015年,兖矿集团的利润总额仍然达到20.66亿元。其中,兖矿集团开展的瘦身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媒体报道,2013年的兖矿集团大企业病缠身,总部人数867人,超过神华集团总部人数1倍,2013年神华集团的经济总量却是兖矿集团的7倍。因此,兖矿集团进行了“精兵简政”的改革。通过提前内退、划转分流、交流转岗等方式,兖矿集团将总部机关机构由48个减少至10个;管理人员由867人减少至100人。从整个集团层面来看,兖矿集团机构数量减少50%,管理技术人员减少25%,中层管理人员减少150人。
兖矿集团董事长李希勇认为,“国企最难办的问题是人员,人员解决好了,组织架构才能适应好集团的需要。”他透露,为了做好减员增效工作,首先要进行思想动员,让大家理解改革、支持改革。
李希勇表示,在对总部机关的瘦身过程中,一方面要定机构,定岗位标准,让员工按照标准竞聘上岗;另一方面,也要采取脱产安置的办法,根据员工的年龄、知识结构,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向生产一线安置。
不仅如此,自2013年以来,兖矿集团通过控制员工总量、严控员工调入、优化人员招聘、落实退休政策、清理非在册用工等措施,累计减少各类用工2.1万人,向驻外基地转移人员7100人,年节约费用7亿元。
无独有偶,中冶集团也把瘦身行动视为帮助企业脱困的重要举措。资料显示,中冶集团为控制人工成本规模,以每年不低于7%的幅度减员增效,在岗职工人数已由2010年的约15万人,减少到2015年年初的11万人。
中冶集团机关党委书记林锦珍表示,中冶集团之前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是围绕冶金工程的。此次减员增效,他们根据不同子公司的发展状况、战略等确定了不同的减员制度。集团根据国家制度,通过补偿金的方式合法合规地减掉了一些人员,也有些员工在培训后觉得不适合离开了。
瘦身行动以及其他改革措施发挥了明显作用。2012年,中冶集团的亏损额高达73.6亿元。但截至2015年年底,中冶集团已实现利润68.6亿元,利润年均增幅24.8%。
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科技国企
2006年~2008年,中冶集团盲目兼并重组中冶恒通、中冶纸业、葫芦岛有色等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由于传统冶金市场不景气,中冶集团下属部分子企业在业务转型过程中,涉足低端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等原来不擅长的业务,直接影响了集团的效益和发展。
面对困境,中冶集团通过多方沟通谈判,对外移交了中冶恒通和中冶纸业,对葫芦岛有色进行了破产重组。同时,中冶集团加强战略管控,确保设计类、施工类子企业聚焦主要业务,逐步退出现有的房产业务和装备制造业务。
在此基础上,中冶集团将综合管廊、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特色主题公园、环保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业务板块。中冶集团的非冶金业务占比已经由2012年的49.3%上升至2015年的8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