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捐款捐物背后有很多“隐藏”的工作
“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是我做得非常正确、满意的一件事情。”看到同学们在他捐建的博物馆里读书、喝咖啡,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大学1979级校友陈东升开心地说。
在其捐赠的万林艺术博物馆门前,摆放着一块刻有“始”字的石头,原本就在陈东升读书时爬过的珞珈山上。在与时任武大校长李晓红交流捐建博物馆的想法时,陈东升随口提到了这件事。
但是让陈东升感到意外的是,李晓红直接起身,说:“好啊,我们去找!”
于是,两个50多岁的男人顶着夏天的烈日,大汗淋漓地往山上走,经过辛苦找寻,终于发现了石头的所在地。陈东升回忆说:“在看到石头的那一瞬间,我就下定决心,下来之后一定要进行捐赠。”
这是武汉大学第一笔过亿元的捐赠,在每一笔大额捐赠过程中,除了处于中心的校长和企业家,一个层次分明的团队在为此工作着。
应惟伟形容这种工作方式“像踢足球一样”:基金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调研、推荐潜在的捐赠人,初步接触;应惟伟本人作为“在中场跑”的领导争取与潜在的捐赠人“吃个饭见个面,初步谈一谈”;如果意愿基本达成,学校主要领导就必须出马。
而校友的这一笔笔捐款,其受捐方式以限定性捐赠和非限定性捐赠两部分组成,限定性捐赠即根据校友的意愿,指定所捐款项的用途;非限定性捐赠是捐款者不限定用途,国内高校多会将此类基金用在项目活动的内容,制定报告书告知捐款人。
国内某重点高校校友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高校校友基金管理办法基本大同小异。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管理办法为例,该校明确接受捐赠的内容包括:捐建建筑物;捐资资助专项事业发展;捐资设立校友基金以及奖学金、奖教金;捐赠图书资料和各类物资;捐献、捐建纪念性、标志性实物;对本校教育事业发展有益的其他捐赠物品。
另外,国内大多数高校管理办法中均写明,学校会定期向捐赠人通报受赠财物的使用、管理情况,按照捐赠人意愿和基金用途严格管理和使用。有的高校还明确规定,捐赠人有权对捐赠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督。
然而,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认为:“国内高校获得的社会捐款不断增加,但我国高校在捐款使用上还未普遍建立令人信服的规章制度。国内多所重点委员会委员多由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员担任,由于缺乏专业基金管理人才,少有高校进行储蓄外的保本投资活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