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校区效果图首度曝光
美院第四个校区敲下第一桩
下午3点,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敲下第一桩——这是继南山校区、象山校区和上海张江校区之后的第四个校区。
良渚校区位于地铁2号线终点站良渚站南侧,出站后,沿东西大道步行约800米即可到达,按记者的步行速度,不超过10分钟。
整个良渚校区建设拟征地面积约483亩,投资约9亿元,在校生规模约4000人。建成后,中国美院四校区总面积将多达千余亩。按计划,良渚校区将于2020年9月投入使用。
经全球招标,校区方案最终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普利兹克奖评委张永和领衔设计。张永和被业界称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也是普利兹克奖评委团里的首位中国面孔。
在对中国美院的校史和良渚的历史地理做了诸多调研后,张永和的团队最终定下了“生活即教育”的设计理念——校园内的一切都是联系起来的,通过坊、市、馆、舍、所、院、园、道的营造,塑造“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书院模式”。
从昨天首度曝光的设计效果图来看,校区密度不大,高度偏矮,有绵延不绝的作坊,随处可见流动的水的空间,宿舍与教学区紧密结合。张永和说:“如果象山是‘山居’,那么良渚便是‘水乡’。”
未来,这里将会是一个开放的校园,校区南边的美术馆、图书馆,将与校外衔接打通;也有密闭的空间,但更多是像伞一样,可开可合,设计为有屋顶却没有墙的空间。
两年后,在这里学习的本科生先在头两年里一起“上大课”,接受通识教育培养,之后进入灵活开放的“工作坊”,这里强调让学生动手又动脑,进行为期两年的“项目式”学习。届时,张江校区的部分专业也将迁移到该校区,不同校区之间的特色逐渐明晰。
奠基仪式现场,张永和笑称,自己其实是个“老杭州”,他的父亲张开济就是杭州人,也曾是设计钓鱼台国宾馆、武汉长江大桥的新中国第二代建筑设计师。
重新回到故乡设计一所学校,这位圆脸朴素的建筑大师,站在良渚校区的基石之上,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在他身后,一所极具实验性和人文气质的学校即将成型,亦是中国美院下一个十年的开启。(记者 林梢青 付玉婷 邓菲 周祖妮 薛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