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23日电 近期,浙江一位准大学生嫌每月1200元生活费少一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感慨“如今养个大学生成本太高!”
从上世纪80年代背着水壶脸盆去学校报到,到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成大学新生标配,几十年间,中国大学生的“入学装备”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条件提升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但如今大学校园内越发明显的攀比风气也同样引发人们思考。
1989年入学
——必备品是自己的饭盒
1989年,贵阳小伙杨劲松考入了西北轻工业学院(现改为陕西科技大学),远赴他乡求学。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他笑称:“那时候的生活极其简朴,入学的必备品是自己的饭盒,因为食堂没有公共的餐具。”
杨劲松告诉记者,当年自己的生活费由家里提供,一个月家里寄80元,主要是用于吃饭,少量用于购买书籍、生活用品等,基本上没有校外的娱乐花费。
“记忆里,那时候大家都很节俭,除了学习用具,没有能力购置其他物品。少数家庭条件好的,有随身听或者吉他。”杨劲松说。
大学期间,杨劲松和同学们的消遣娱乐项目就是打扑克,基本上没有什么开销,他和同学们偶尔会结伴去周边旅游,也是穷游,相机都很少,纪念照基本上没有。
“当年也不流行出去吃饭,因为没有钱,大家都是老老实实吃食堂。大部分同学平时打饭就是吃4毛钱的菜,有一点肉丁,一周才敢吃一次肉,一份酱牛肉8毛钱啊!”
在学习方面,那个年代,磁带、书籍对于杨劲松和同学们来说都是很珍贵的,大家都会特别珍惜,很认真地去听、去读。
“傻,但是很真实,生活很有厚度,回味起来还很留恋。”在杨劲松看来,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和以前比,最大的差异是物质条件有了巨大的提高,孩子们很少有节俭、早日自立的意识。
“我们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毕业了要马上自立,不再花家里的钱。除了基本生活费,很少能得到额外的钱用于娱乐等方面消费,每次放假回家都要买硬座车票,全程需要30小时。”杨劲松说,那种吃苦的锻炼特别有益。
1998年入学
——联络工具是BP机
1998年,李敏(化名)进入浙江某高校工商行政专业学习。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李敏当时的大学生活已经宽裕了不少,她记忆中,当时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在八九百元,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吃饭、穿衣上,消遣娱乐的项目很有限。
“我们当时就带着自己的生活用品去学校报到了,别的什么都没有。”李敏回忆,那个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也没有什么电子设备,自己上大学以后买了一个BP机当作联络工具。而当时学英语也是听卡带,能有一个复读机或者Walkman就很不错。
上世纪90年代末,电脑还没有在高校普及,学校里不流行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李敏说,自己那个时候比较专注学业,不太出去玩,大多数时间还是用在学习上。
“当时父母给的生活费里,我要想办法节省出一些用来买学习材料,还有用作一些考试的费用。”她回忆称,大学时代同学们的生活费基本都是依靠家里提供,很少有人打工做兼职挣钱,机会少,大家也没那个意识。
在李敏看来,当年学校里的攀比风气也并不是很明显,同学们没有一窝蜂去追求某个东西,生活很简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