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入学
——每天10元钱可以在食堂吃得很好
2003年,李虹含进入郑州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学习。回忆起十几年前上大学的情景,他告诉记者,当时周围很多同学还是比较清贫的。
“食堂吃饭也很便宜,一天下来不到10块钱也能吃得很好了,再加上买日用品一类的额外开销,那时候一个月四五百元的生活费就足够了。”李虹含说,上学时,自己每个月还能领到五六十块钱的国家补贴,在当年看来,这笔钱已经不算少了,每次发下来时都很开心。
“刚上大学的时候,手机还没有完全普及,也没有智能手机,我记得我第一部手机是到2007年时才买的,是一部诺基亚的直板手机。”李虹含回忆,刚入学的时候,大家还都买电话卡,用电话和家人朋友联系,每个月的通讯费支出并不多。
“那时候人情支出很少,因为大家都是穷学生,能在食堂一起吃个饭就觉得很开心,没有说每天出去,你请我我请你的,虽然清贫,但是也很快乐,这是我们当时真实的生活写照。”李虹含说。
大学时,李虹含第一笔额外收入是大四时当家教赚来的钱,擅长写作的他此后还给不少报刊杂志投过稿子,赚取了稿费报酬,虽然在现在看来收入并不多,在当时已经足够让身为学生的他感到兴奋与快乐。
“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尽量要懂事听话,不要给父母增加太多负担,所以一直都是量入为出,不会为了追求一些物质上的享受过多向父母伸手。”李虹含说。
2014年入学
——大学生用上了苹果手机
1996年出生的王佳珍,三年前进入苏州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专业学习。作为“95后”大学生,王佳珍和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一刚开学时,王佳珍的父母给她买了手机和电脑,这也是目前同学们普遍都有的。
王佳珍说,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大概在1500到2000元,是班里的平均水平,“这些费用中吃饭占得最多,一个月差不多要六七百元,其余的花销还包括交通费、话费、买衣服等等。”
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必须的吃穿费用,也少不了一些人情支出,同学偶尔会在外就餐,而不少谈恋爱的同学,每逢七夕节、情人节这样的节日还要互送礼物,她调侃说:“这时候没谈恋爱的学生就能省下不少花费!”
在王佳珍看来,上大学这几年也感觉到学校里的攀比风气比较重,大家喜欢比较手机、化妆品等等的好坏,也有不少人用上了苹果手机。
“其实我觉得这个要根据个人需要来,不是什么东西都是最贵的就最好,有条件可以选择好一些的,但要量力而行。”王佳珍告诉记者,自己现在也会通过兼职挣钱,如果有需要买的东西尽量少向父母开口。
“如今大学生在外面工作的机会也很多,我自己做过很多,包括培训机构老师、主持、录音等等,学校也会有奖学金,自己存一存还是不小一笔收入。”王佳珍告诉记者,这几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有了收获,现在她已经用自食其力挣的钱换了电脑和苹果手机,还买了一部微单用于完成专业作业,这让她很有成就感。(记者 张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