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长征的艺术展是什么样的?墙上挂着油画、地上放着雕塑?人们严肃地参观、沉默地离开?如果这符合您对艺术展的“成见”,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将给您一个惊喜。
12月23日,以“艺术再长征”为主题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接力系列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央美师生筹备近一年时间,再长征、再创作,“使出洪荒之力”。
艺术展通常是展示成品,但这次将有一座3.5米高的老红军泥像以未完成的状态出现,参观者可以现场参与创作。现场还会设电子互动海报,以时下流行的“弹幕”方式滚动播出展品的历史背景和观众的实时互动留言。
近年来,央美陆续组织了多场各院系共同参与、与时代紧密相关的艺术创作活动,通过“创作科研”的方式,引导师生投身时代、深入生活、感怀历史、关切现实。
从“硬着头皮”到“情动于衷”
“刚接到任务时,感觉是硬着头皮上的。”造型学院基础部研究生王莹说。
今年8月,王莹与20多名师生一起,远赴四川阿坝州若尔盖草原,进行《红军食谱》的创作。他们计划在这里完成100件画作,回答红军长征路上“吃什么”的问题。
画画不是问题,但困难接踵而至。很多人出现高原反应:心跳加快、恶心头晕、睡不着觉。老师们赶紧租来5个吸氧设备,给大家轮流使用。
若尔盖气候多变,师生们每天在户外寻找红军食物并作画,时而暴晒、时而大雨,有时还下冰雹。一次,一个女生实在受不了,哭着说从来没吃过这种苦。
“但这和红军长征比起来又算什么?”大家互相鼓励道。
渐渐的,大伙儿适应了艰苦的创作环境,也体会到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只有亲身感受,才有可能体会到长征的苦难和伟大。王莹也不再把这次创作当作“任务”,开始找到感觉了。
《红军食谱》已经完成,从谷物、蔬菜到草根、树皮,红军长征路上的吃食变成了一幅幅油画,其中王莹画的《军衣》十分醒目。
军衣和食谱有什么关系?这源自王莹在若尔盖采风时听来的故事:一个身受重伤的落单小红军,牺牲前把一身军衣脱下来,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自己身边。这是他唯一可以留给战友的东西,自己走了其他人还用得上。
王莹听后几乎流下泪来,“我要画这身军衣,这是小红军留给战友的精神食粮”。
和他们一样,央美各院系师生分赴江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长征沿线地点,通过搜集文献、探访亲历者、现场写生等方式发掘创作素材。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导向,推动师生在重大主题创作上的探索创新。”聊起学生们创作心态的转变,他说:“当他们热起身、沉下心、迈出脚步去感受,就会由完成任务变成‘情动于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