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资、来钱快,成为像陈荣明这样的“淘金客”趋之若鹜的动力。“都是老乡带着老乡,当时我们本地做活,一天最多10元钱,那边都是五六十元钱。”
“我们打工的时候不知道有这个病啊,最后慢慢才检查出来”。陈荣明介绍说,东川村这里也没啥企业工厂,光靠种地难以养家糊口。
在东川村里,尘肺病人有的三十来岁、二十七八就不行了。一些从矿上回来的村民选择了逃避。一位村民说,他没有去医院检查,“检测出来没有还好,真要得了怎么办,我的两个孩子怎么办?”
陈广新就读的湖北口回族乡东川中心小学,覆盖周围5个村庄。该校老师介绍说,全校一至六年级的200多名学生,将近一半都来自尘肺病家庭,大多是父亲患有尘肺病。
一名数学老师告诉记者,他的五年级班上有一名学生,父亲患有尘肺病几年前去世了,随后母亲改嫁了,这名学生只能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三间土坯房
对于34岁去世的父亲,张荣海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从井下上来的父亲总是满脸泥浆,鼻孔里都能挤出小石子来
父亲因尘肺病去世,张荣海和弟弟成了孤儿。
张荣海还记得,三岁那年,父亲带着他们母子来到河南灵宝金矿打工,身强力壮的父亲每天在井下打钻,母亲给矿工做饭,晚上全家人挤在工棚里。
张荣海说:“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从井下上来的父亲满脸是泥浆,鼻孔里都能挤出小石子来。”由于老家没什么亲人,过年都在矿上,父亲说这样可以多挣些钱。几年后,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咳嗽,最后发展到连走路都困难。
2011年正月,张荣海34岁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留给兄弟俩的,只有位于村子最北头半山坡上的三间土坯瓦房。从一条隐秘的岔路口向上走去,两旁是菜园和庄稼地,道路很窄,有的地方用碎石铺垫,任何车辆都无法进入。分叉的小径很容易迷路。不要说陌生人,来过这里两次的学校老师也走岔了,不得已只能询问村民。
老屋已经有30多年了,是张荣海爷爷留下来的,一间是堂屋,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厨房。周边零星还住着一些人家,还有一些老房子已倒塌。
两兄弟搬走后,老屋大门紧闭,门上的对联也已泛白。两旁的窗户没有玻璃,绿色的纱窗破损后留下了一个个大窟窿。通过破损的窗户,可以看见炉灶上放着的锅碗瓢盆。
三个孩子的生活让同样身患尘肺病的继父陈荣明觉得压力很大。“孩子都是自家的,你不管也不行啊”。陈荣明现在已做不了重活,只能靠做点小活补贴家用,加上收获的粮食、土豆,家里每年收入大约2万元。如果身体不好,一年看病就需要花费五六千元。这一年,陈荣明老咳血,冬天要穿很多衣服,一脱衣服就感冒。
在山脚下,却是另一番景象。东川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运输水泥沙石的卡车进出工地,靠近道路两侧,多栋上下两层的小楼已经建成入住,统一刷上了雪白的墙灰。
夜晚,太阳能路灯准时亮起,照亮了街道。不过,这些并不属于张荣海和陈广新兄弟。路灯灯光照射不到他们破旧的老屋。
900元的月补
“土豆是别人给的,只剩下15个了,但第二天我就去叔叔(继父)家拿了。”继父陈荣明也确认,老屋里粮食稻谷都有
“尘肺孤儿”的新闻出来以后,张荣海和陈广新的生活立即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12月7日,湖北口乡民政办主任刘发贵来到张荣海家,为张荣海、陈广新兄弟俩送来了1000元救助金,东川村村委会安排兄弟俩搬到村委会旁边刚刚建好的保障房居住。
“来的时候是别人带来的,说了一些情况。”张荣海回忆说,拍照的记者是当天中午来的,第二天中午就走了,当天中午也没拍什么照片,下午弟弟放学回来,天快黑了,他们才拍的照片,“土豆是别人给的,只剩下15个了,但第二天我就去叔叔(继父)家拿了。”
“报道还是和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在张荣海介绍情况的时候,一旁的村委会何主任接过话,“当时是不是和你说,将你们家里的一些情况反映上去,社会上会给你很多照顾,是这样说的吧?”张荣海像一个犯错的孩子,点了点头。
“现在政策好,给孩子低保,还有孤儿补贴,”张荣海的继父当时因为没在家,去外面找工作去了,不知道这些情况。他确认张荣海居住的老屋里,粮食稻谷都有。“基本生活肯定有保障”,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两兄弟父亲去世的时候,村委会给安排了低保,母亲去世以后,又落实了孤儿补贴,一个孩子一个月600多元,今年10月涨到了900元。
“他继父对他照顾还是很好的,至少照看他生活是没问题的”,学校老师向北青报记者确认,学校里面还有比陈广新家庭更困难的孩子。
楼里的“新家”
陈广新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连续上了两年一年级,二年级的考试成绩也就只有四十多分
12月9日,村委会工作人员陪同前来看望他们的爱心人士来到安置房,刚刚还在楼下玩耍的弟弟陈广新嗖地一下跑回了二楼的“新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