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互联网领域创业就一定要去北上广?”在吉林大学法学博士刘思铭看来,依托于母校的法学学科优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二线城市长春做“互联网+法律”领域的创业,同样能有一番作为。
去年10月,时任吉大团委副书记的刘思铭想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他调研后发现,国内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相对滞后。尽管市面上也有些法律电商和法律门户网站,但大多属于互联网技术与法律的简单结合,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我们想做基于司法大数据的法律服务工具。”刘思铭与创始团队成员一拍即合。几个人筹资10万元,注册了长春市把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把手”)。
目前,公司有员工25人,其中有博士生4名和硕士生9名。学科涉及法律、互联网、金融、营销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八成以上均为吉大毕业生。
用免费司法案例搜索引擎赚人气
对于公司发展的第一步,刘思铭认为,要创建免费的司法案例搜索引擎和开展有偿的司法数据分析服务。不过,在熟悉他们的资深律师和互联网大咖看来,这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太大太难”。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4个人,要把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开上网的2200多万份的案件裁判文书进行精加工。“把手”技术总监冷冰介绍,先用自主开发的文字分割软件把原始的案件裁判文书分割成小段落,进而转换成思维导图、流程图或图标等形式,这样可以缩短受众的阅读和分析时间。
这项工作对技术要求很高。当务之急是招贤纳士。“初创企业给不了丰厚的薪水,但可以提供快速成长的机会和平台。”2010年从吉林大学软件学院毕业后,曾在北京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任职的冷冰自愿加入“把手”团队。
凭借自身项目的前景优势和人脉,“把手”吸纳了不少吉大毕业生加入。
团队把搜索引擎命名为“把手案例”,用户可以通过“全部内容”“本院认为”“裁判结果”“原告诉称”“被告辩称”和“更多内容”等多个条件进行初次搜索,下一步可在结果中进一步查询。冷冰肯定地说,这是目前国内面向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最精细的免费司法案例搜索引擎。
去年5月,“把手案例”正式上线,一个多月时间浏览量有10多万。有律师发微信给刘思铭,夸这是“业界良心”,他原本打算花10万元购买试用期一年的劳动法数据库。
近几年,国内各级法院实行信息公开化。刘思铭觉得他们是在已公开的免费司法案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所以搜索引擎不想收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