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总能唤起人们深藏在心中的记忆。就像改编后的《南山南》,悠扬而感伤,勾勒出多少人的花样年华。“80”“90”“00”,三个相隔并不遥远的年代,却在几代大学生的青春岁月里留下了不同的音乐烙印——
三个年代的多重旋律
80年代的大学校园
现在,王鹤还会不断想起1980年,17岁的他走入山西大学时的情景。娱乐方式单调的年代,他把所有消遣都寄托在每天12点学校广播台的流行歌曲上。那时,广播台几乎每天都会播放李谷一的《乡恋》,时至今日,王鹤依然清晰地记得每一句歌词。
提及20世纪80年代风靡校园的歌曲,邓丽君是绝对不能绕过的。大学生们常常在寝室里围坐在一台破旧的录音机前,伴随录音机磁头旋转时发出的“吱吱”声,传来《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我只在乎你》那醉人的旋律……这些旋律伴随着王鹤和室友们度过了许多个夜晚。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这首《我的中国心》,对于20世纪80年代走入复旦大学的刘立国来说,是学生时代的最爱:“它唱出了亿万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1986年走出大学校门的王平,后来在电视台做了四年音乐节目制片人,他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的前五年,邓丽君、刘文正颇为流行,后五年则加入了齐秦、苏芮、罗大佑等歌手。
90年代的大学校园
1990年,18岁的张敏带着她最爱的《青苹果乐园》走入大学校门。这首歌的演唱者“小虎队”,是那个时代最闪亮的音乐组合。时隔多年,在2010年央视春晚,张敏所期待的“小虎队”再度“合体”时,她的记忆又泛起涟漪。
1992年,马建刚进入胶东的一所大学。入学时购买的一台录音机成为陪伴他四年的“宝贝”。和很多人一样,马建刚的磁带全是校园民谣。
1994年4月,《校园民谣1》专辑推出,在大学校园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这张专辑收录了《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经典作品,它们的创作者高晓松、老狼几乎一夜成名。
那时,听校园民谣,读北岛、海子,几乎成为女孩的择偶标准。
20世纪90年代,王平正在担任音乐节目的制片人。他告诉记者,以四大天王为首的香港音乐与老狼、高晓松为主的大陆校园民谣齐头并进,成为那个年代里的主旋律。
00年代的大学校园
二十世纪末,一个“吐字不清”还爱耍酷的歌手,闯入了年轻人的世界。当时,正在东北念大学的刘烨帅的mp3里,装满了周杰伦的歌曲。他最爱和同学们去校园附近的KTV,《双截棍》《七里香》《简单爱》等,成为他们的必点曲目。
2006年上大学的李啸洋则表示,伴随着音乐的多样化与国际化,每个人听歌的兴趣不再像过去那么集中。从初中开始,除了听周杰伦、王力宏等,他还喜欢听国外的HOT、后街男孩之类的音乐组合。上大学后,他还爱过蔡健雅、陈绮贞等比较“文艺”的歌手……听得多了,他反而很少对某一首歌“情有独钟”。
是什么拨动了你的“心弦”
20世纪70年代末,当大学的校门重新开启,迎来的是一代经历了磨难的年轻人。词作家、导演甲丁说,他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声时,惊讶不已——音乐还能这样写、这样听、这样唱?邓丽君的音乐教会了很多人用心去表达,她的歌声为国人的情感表达找到了另一种方式。
53岁的王鹤至今仍保持着爱听歌、爱收集不同版本歌曲的习惯。他说,如今他车里经常放的歌曲,依旧是80年代的歌,每每听到倍感亲切。“那是一个充满希望、朝气蓬勃、人心向上、信仰坚定的时代。改革开放刚开始,大家都对美好生活有着崭新的愿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写得好,特别能反映我们当时的心境——‘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
二十年的时光匆匆走过,马建刚依然清晰地记得,上大学时爱听的一档广播节目——《耳听八方音乐城》。这个节目是当时男生宿舍里“卧谈会”的背景音乐,“很多流行歌曲都是从这个节目中听到的”。临毕业时,他拿起电话为即将各奔东西的室友点播了一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刚放了不到四五句,大家都哭了”。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们接触到的外来事物逐渐增多,同时‘包分配’的取消,也让大学生开始面对现实,也更加关注个体情感。”王平说。
21世纪初,面对日趋多样的流行选择、网络的飞速发展,年轻人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喜欢周杰伦的刘烨帅会模仿偶像耍酷的样子,塞着耳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为了报名参加选秀节目,刘烨帅也曾组织过乐队,通宵狂练吉他……
音乐人高晓松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只要大学还在招收年轻人,那么他们就一定会去唱歌、去恋爱、去伤感。
在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吴帆看来,音乐会沉淀为成长过程中无法分离的一部分。当年那些对理想的坚持、面对困难时的挣扎、对爱情与友情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种种心绪融进难忘的旋律里,一起注入生命,陪伴并滋养着人们的成长。
吴帆强调,“这些歌曲不仅是个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也印有深深的时代背景。我们常说,一首歌曲可能记录下一代人的梦想与追求。现在再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我们自己青涩、纯真的美好年华,与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一起扑面而来,不仅触动了我们内心的温暖,也迸发出巨大的前进力量。”
青春的温暖从未离开
“大学生群体活跃、敏感、包容、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无疑是流行文化的主力军,是受众、传播主体,更是创造者、引领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吴合文指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可以通过这个群体的文化选择来印证、实现。
从群体性接受邓丽君、罗大佑,到一大批校园民谣歌手出现,再到十年之后,周杰伦、王力宏轮番上场,大学生们接受、见证了一拨又一拨的音乐发展与流变。在吴帆看来,人们通过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是多元且丰富的。
“不管什么时代,在流行文化方面,大学生从未缺席。”王平举例说,80年代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精英意识强烈,但碍于当时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参与往往是一种主动选择、被动收听。所以,当时的大学生抱着“砖头机”追歌,成为一种常态。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出现了一个新群体——校园歌手。宋柯、高晓松、老狼等人,已经直接参与到了当时的音乐创作之中。从无到有,个体创作在这十年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当然,最显著的变化在于2000年以后,互联网普及带来的巨大影响。”王平认为,现在不再可能出现那种大学校园里“全民性”追星于一个人的盛况,流行的速度变得更快,选择也变得更多了。
“如果说,20世纪的社会与校园信息交互过程存在延时的话,那当下的社会和校园对于流行音乐的跟进速度几乎完全同步。”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余政仪强调。
“从追星者到创造者,大学校园里弥漫着的青春亚文化,在互联网开放的内容生产方式的帮助下,大学生获得了更自由的表达平台。”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教师王黔认为,“《南山南》本就是一支首发于互联网的歌曲。在多校改编《南山南》这一事件中,每个学校都把自己学校的‘个性’寓于其中,将全新演绎的歌曲发布到网上,大家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转发、评论,使其成为一场舆论狂欢。可以说,这个时代,人人都能够吸收、消化、解构歌曲等文化元素,经新媒体传播后使其成为影响大众的力量。这恰恰说明,现在的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传播阵地、文化选择的态度与三十年前大不相同了。”
“青春中的明亮、柔情、挣扎、稚嫩和沸腾,都通过这些风靡校园的歌曲表达出来,歌曲成了青春的一个载体,不仅让人生更加丰满,而且也成为美好青春的深深印记。”吴帆说。
“三十年来风行在校园的音乐,不管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只有贴近人心才能成为经典作品。”余政仪认为,包括流行音乐创作在内的文艺创造不但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还要关注年轻人的内心成长,将文化创造的正能量撒播开来,引领一代代年轻人积极向上。
(本报记者 晋浩天 陈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