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诗词,不是如饥似渴,也不是信马由缰”
“与我心境相合的我都背”,于在泉说。比如李白的一句“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正因为与自身相投,于在泉就完整背下了《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008年大雪,他站在山上,伴着眼前所见的玄武湖之景,背下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诗词的背诵是于在泉日常锻炼的重要部分。看到好句子背,感兴趣的背,对于于在泉来说,没有名利的追求,只是源于单纯的兴趣和喜欢。
金陵城长大的于在泉,十分庆幸自己是六朝古都的人,由于石头城有太多的文化积淀,故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情感。于在泉在熟读了古诗词之后,便有了抒发的欲望。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跑步锻炼身体,但都选择在景区或有古迹的地方。因此,从紫金山到莫愁湖,从花神庙到燕子矶……都留下了他奔跑的脚印。
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跑的地方多了,所见的人与物熟悉了,灵感也就来了,自然有了创作的冲动。于在泉作诗行云流水。与常人作诗不同,他并没有学格律、押韵,一方面考虑到自身词汇不够,另一方面也怕束缚自己的思维,所以他作诗从不硬想,只是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情感。在雨花台的御碑亭,于在泉吟出了“一声长啸震山谷,余音未了豪气足。云光说法见功夫,乾隆下马御笔抒”,怀古之情意味深长。在玄武湖,于在泉吟下“渐入佳境处,行云流水图,汗水湿衣不知苦,只为春常驻”的诗,就更多地含有现实的感慨了。最能代表于在泉“乡思”的是其吟下的“金陵神游”诗:“脚踏后湖望紫金,思随春风穿金陵。烟雨莫愁瞻园吟,六朝台城何时寻。天下文枢秦淮地,桃叶渡口千年情。王谢堂前燕飞去,飞到江边化燕矶”。和别人坐在窗前桌下写诗不同,于在泉的诗都是跑出来的。他多年以来跑了多少路,跑出了多少诗词,没有精确的统计,但于在泉对南京的每一处胜迹都发自内心作了吟颂,每一首都是真情实感的写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