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人大新闻学院 图
2004年,方汉奇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仍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每年带一名博士生,“目前精力有所不济,仍想在这个领域做些工作”。
他略带骄傲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带了52个博士生。对学生,他有自己的坚持,第一年每个月要碰一次头,他还给学生们开书单,让他们写读书报告,定期进行交流,“做学术要不断碰撞、充电。”
为了做好教学,方汉奇每天仍在不断“充电”,只是换了一种更新潮的方法:每天早上,他就会在学院教师群里定点发早新闻。“我这是‘钓鱼’。”他得意地笑了,他每天早上起床后打开微信看新闻,和老师们分享当天的新闻综合报道,也希望别人有好文章不吝分享。他学会了在电脑上微信,因为“手机上看,看看就完了,连着电脑,有需要我就可以下载、存档”。
“我有一个大硬盘,分门别类归档材料大概是500多G。”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90后”,方汉奇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1998年左右,他就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最早的一拨网民。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记忆中,他让学生进行了几次现场指导,把操作写成指南,就“按图索骥”开始了互联网之旅。
2010年,年近84岁的方汉奇开通了微博,一不小心玩成了大V。
微信兴起之后,他又兴致勃勃学会了聊天建群和扫二维码。
“我没有闲着的时候,要不断地有所学习、有所前进。”他强调称,新闻史研究者是新闻事业的守望者,要紧跟新闻事业的发展,要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否则你没办法做好博导的工作,要当先生,先当学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