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宫勇吉:
别人看是人生巅峰,自己却感到是压力
记者试图联系年轻教授、博导宫勇吉,但突如其来的意外“出名”好像一时让他有些无措,宫勇吉的老师王梯延告诉记者,刚刚回来,千头万绪,他希望低调一些,不希望再在媒体上过度曝光了。
“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采访的,刚刚回来什么工作还没有开展,他也不希望太过张扬。”宫勇吉的父亲宫军也婉拒对孩子的采访。
后来,根据宫勇吉父亲宫军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辗转联系到宫勇吉,“最近确实比较忙,现在正在开会,可以在晚上6点左右或者明天上午再联系。”宫勇吉说。不过,此后记者拨打宫勇吉的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后来,记者通过邮件与宫勇吉取得联系,“非常不好意思,这两天也没接什么电话。其实最近我刚回来还是对采访比较抗拒的,毕竟没有什么成果,被媒体报道,压力还是蛮大的。”宫勇吉说,“那一次偶然的交谈,被写成了报道,后来意外的就传播开来,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归国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我们圈内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据介绍,在美国读完博士就可以当助理教授、带博士,而在国内一般正教授才能当博导,进行独立研究。“因此,教授和博导只是一个名号,真的没什么,就是一份工作。”宫勇吉说。
学术界大多认为,学者的学术创新能力在他们30至40岁时期最强,从这个角度,“千人计划”也是给青年学者一个机会,让他们有进行独立研究的机会,自己带团队。
宫勇吉说,“一路走来,从保送上北大,出国深造,归国任教,个人也没什么秘诀,从小也并没有一个什么长远和明确的目标,但是一直都对自己做的事情保持专注,把自己当下手里面的事情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最重要。”
记者问宫勇吉年纪轻轻毕业不久刚参加工作就担任国家重点大学的教授和博导,特别是经媒体报道后,是否会有压力,以后有哪些打算?“还是很有压力的,毕竟没有什么成果。之前做的工作也只能代表过去,希望自己能在国内这个环境取得不错的成绩。以后的打算也还是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手里的工作,不忘初心。”宫勇吉说。
据了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宫勇吉并非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比如在他之前,就有1989年7月出生的刘知琪通过第十二批“千人计划”入职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相比刘知琪,1989年2月出生的宫勇吉,初来乍到,在科研项目、招生信息和学生信息都是本是空白,团队也是空白。
“现在每天都是拼的感觉,这几天都在开会,回来这段时间特别忙,从团队组建,仪器设备采购,实验室的搭建……方方面面事情很多。”宫勇吉说,希望通过咱们媒体这里呼吁一下,大家看看热闹就过去吧,“让我安安静静地开始工作,我希望以后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真的为家乡争光。”
“别人看来可能是人生巅峰,但作为真正的科研人员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中南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从事医学基础研究的一位1987出生的科研人员(博士)告诉记者,“国内和国外不同,在国外可能会发几篇比较好的文章,但那是在‘老板’的平台上做的工作,一旦离开这个平台,就有困难了,好多人独立工作能力不够。我认识的好多通过‘千人计划’回来成为年轻教授、博导的同行,压力都非常大,回来时起点比较高,但大家都看着呢,压力自然大,现在看很光鲜,但五年后再看看,如果做不出成绩,结果就很尴尬。其实一线科研人员很辛苦,每天都是在拼的状态,在我们这里,无论年轻还是资深教授,每天早上8点前都会准时到岗,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也是常有的事。我现在晚上在家能看个电视都感觉很奢侈。”
另外,现在科研工作,除了少数理论工作一个人可以单干,大多数还是需要一个平台、团队做才更有效。不然的话就会很分散,也不容易做出突出成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