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止步的科研志
在科研上,王欣然始终保有探索未知的勇气。回国初期,为了寻求突破,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二维材料半导体器件。
“当时国内外还没有学者从有机材料方向去构筑二维材料信息器件,这意味着,一旦做出来,就是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此,王欣然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几乎在实验室里扎了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攻关,研究团队终于研制出纳米单位的高质量薄膜,并将其应用于更为复杂的有机半导体结构和器件,进一步推动有机电子学的发展。
独创性的研究成果让王欣然名声大噪,但他的原创科研之路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不断向深处拓展。
“要瞄准前沿,更要敢于引领前沿。”王欣然说,谁都无法预知下一个研究是否成功,但这种未知恰恰是他们砥砺前行的最大动力。
在这种科研精神的支撑下,回国短短5年,王欣然就带领团队承担了十多项重大课题,并在《自然》《科学》及其子刊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59篇论文,SCI他引次数超过9000次,被美国物理学会、自然出版集团等进行专题报道。
代代传承的创新梦
重回南大的王欣然,在投身科研之余,也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服务于基础教学的第一线。
“生活中的王老师平易近人,但遇到科研问题,却严格得让人害怕。”学生刘小龙回忆,老师对自己的每一次报告、演讲都极为谨慎,所有数据都务必演算,所有图片都要反复检查。“我曾经写一篇论文,光是数据就前后改了近20次,王老师严谨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在王欣然看来,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有细心和耐心,更要有放眼国际的视野。为此,他要求学生每周轮流整理出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最新论文,进行研读,开阔视野,要在国际最前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自己的方向上进行思考。
如今,王欣然指导的几十名学生中,已有不少人进入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名校深造。
“只有每个人想着怎么从源头创新,怎么去颠覆前人思想,我们国家才有可能从源头上进行一些科技上的创新,中国科学之未来才会光明无限。”
创新之路漫漫,王欣然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孙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