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写了三封信
孩子慢慢多了起来,李颖的小小启智园充满欢声笑语,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地方太小了,又没有多少钱,更不能向这些孩子的家长加收学费,该怎么办呢?”李颖说,“最困难的时候,我有一天晚上做梦时,梦到自己对着镜子,满头都是白发。”
2005年底,李颖决定,给市政府写信求助。
李颖的第一封信花了很多心思,是用英文写的,署名“一只麻雀的来信”,“标新立异其实还是为了引起领导重视,我就是想让市里知道,阜新还有人在做这件事情。”李颖说,市政府很快给她回信,有关部门也给她资助,她换了一间140平方米的房子,一下子宽松了不少。
随着名气的增加,孩子从四面八方不断涌来。看着家长们急切的目光,李颖不忍心拒绝,孩子很快增加到了20多名,地方又不够用了。
2006年,李颖给市政府写了第二封信,说明了自己的难处。很快,市残联免费给李颖提供了康复训练和教学的场地,又给了她很多项目政策的支持,启智园慢慢步入正轨。
这些年,启智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5年,启智园随着残联搬到了新楼,拥有1500平方米的教学区,完整的康复教学设备,单独的特训室——阜新爱心启智园真正成为一座集保育、教育及康复训练为一体的专业特教机构。
2015年,李颖给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写了她的第三封信,表达了她想给启智园的孩子们拍一部微电影的愿望,信里也客观反映了阜新市残障儿童教育工作的现状。张铁民在她的来信上批示道:“要关心残障儿童的成长,支持残教事业发展,迅速掀起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残障儿童的高潮……”这一次,李颖又一次实现了她的愿望。
如今的爱心启智园,窗明几净,温馨舒适,孩子们如同春天里可爱的小燕子,充满了活力。在20多名专业老师的辅导下,有的孩子在学习架子鼓,有的在画沙画,有的在学习串珠手工艺品制作,有的在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孩子们有专门的素描课,还有专业的音乐教室……
智慧之帆,从这里启航。
“瞄”向残障“大孩子”
2005年,李颖萌生办特殊教育机构的想法以后,曾到阜新市海州区各社区询问有没有特殊情况的孩子。回答好像事先串通好了,“我们这里没有。”
“那时,阜新很多残障儿童的家长,对自家孩子的状况认识不及时、治疗也不及时,更有家长讳疾忌医,干脆藏着掖着,带孩子出去也不让说话,生怕别人看出问题来。”李颖说,这是最大的问题,一来二去好几年,就耽误了孩子最好的康复治疗期。
李颖印象深刻的是,园里组织孩子和家长去营口市鲅鱼圈游玩。一位母亲带着13岁的儿子,碰巧老师们都不在身边,孩子又要上厕所,母亲左右为难,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孩子等不及了,脱下裤子当众就尿了出来。
戴着红袖章的管理人员见状赶了过来:“这么大的孩子怎么还随地小便?”
“我们家孩子有问题!”
“有问题你还带出来!”
这位母亲回到旅游车上委屈得放声大哭。
“遇到困难为什么不求助呢?为什么不让人领着孩子去厕所?是家长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健康更重要?”李颖把当年的自问拿出来问人。
宁宁(化名)的沙画画得特别好,宁宁妈妈的理念就很先进,不避讳孩子的问题,同时做最大努力的治疗,再给孩子施展才华的空间。“宁宁马上就要去沈阳参加沙画比赛了。”李颖说。
从李颖的启智园走出去,慢慢融入社会的孩子不止宁宁一个,已有很多孩子经过康复治疗后情况良好,转入了普通学校。
“孩子们慢慢都长大了,他们成年后怎么办?”李颖说,爱心启智园其实是针对低龄段孩子的,说到对于未来的筹划,还要提到另一段往事。
前几年,有一位母亲把她智力发育不健全的儿子送到李颖这儿,看能不能接受康复训练。李颖一看,都已经是20来岁的小伙子了。
李颖一下子犯了难。但孩子母亲殷切的目光让她不忍拒绝。
经过李颖和老师们的耐心指导、细心训练,这名特殊的学生慢慢学会了自己坐公交车,自己料理一些内务,还能帮园里送送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现在那个孩子已经离开了启智园,但逢年过节,他总会想到我,给我打电话,祝我节日快乐。”李颖说,这个“大孩子”触动了李颖,这种已经成年的大龄残障人士,如果不能得到及早地引导,不能及时进行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迟早会成为家庭乃至社会的负担。
今年,爱心启智园启动了阳光家园计划,专门针对16岁以上的孩子,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教他们做串珠工艺品,做肥皂,做蛋糕等等。“要让这些孩子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也能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和尊严,这是我从事残障教育事业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李颖说。
如今,李颖依然每天早晨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上学,每天傍晚再送他们离开,她觉得这样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实的。
“我脑子里一直憧憬着一幅画面:当有一天我老了,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时,夕阳西下,我走在大街上,身后都是我的孩子们,一群接一群,还有那满天灿烂的晚霞。”李颖说,“我在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