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贵州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华山小学的二楼,视线可以越过围墙俯瞰乌江上游支流错界河,河水碧如翡翠。河面上偶尔有舟子缓缓漂过,那是下游几个苗寨有人家载了鸡豕到乡场上换些油盐用度。
杨绍书扶着孩子走在山路上。韩贤普摄
那几个苗寨有20多个学生在华山小学就读,他们往来学校是坐不得舟子的,一来舟子太小,只载得下两三个人,二来也有安全方面的考虑。行不得水,那只有走路了。旱路本来是没有的,多亏了同样出身于苗寨的老师杨绍书,用镰刀和锄头攀着船头山辟了一条小径出来。
“4公里的山路,最高船头山、最险蜂子崖,杨绍书老师每天带着学生往返一遭,硬生生被他们蹚出一条小道来。”金兰镇教管中心主任姚云说。
一个老师的双语教学点,为了践行诺言他坚持了18年
杨绍书是瓦房村几个苗寨里第一个迈进中学大门的人,本也可能是第一个走出这大山的人。“第一次是无奈放弃,第二次是主动想着留下来。”杨绍书说。“第一次是无奈放弃”,讲的是他1976年升入初中的时候,家里实在是凑不出5元钱的学杂费,在学校待了半年就回家扛起了锄头。
孰料,原公社书记彭正祥找上门来。杨绍书还记得那是1977年8月份的一个雨夜,“上午出门还顶着日头,这地方难摸得很。”开门的正是16岁的杨绍书。
彭正祥说:“我晓得,你是杨绍书,是锄头好耍还是笔杆子好耍?”看杨绍书一怔,彭正祥又接着说,“以后不要下地干活了,在家里办个识字班,我给你记一个壮劳力工分。哦,我是公社的彭正祥。”
听见彭正祥三个字,杨绍书才回过神来,忙不迭地点头。这时父亲从里屋披了外衣出来,操着一口苗语要拉彭正祥住下。彭正祥摆摆手,“听不懂你说啥,教书的事娃子应了,回了。”
“娃子应了”,打小惯被长辈呼来喝去的杨绍书看着彭正祥风风火火的背影,心里有股莫名的感动,把这当成了公社书记和他订立的一个诺言。
一个月后,杨绍书的识字班便在自家的堂屋开张了。找木工刨了一张木板刷上墨汁就是黑板,两块木条搭上砖头就是课桌。条件虽然简陋些,好在不收学费,当天就有9个孩子来报名。杨绍书既教数学、又教语文,既教汉语、又教苗语,这个只有一个任课老师的双语教学点前后坚持了整整18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