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您认为古诗文在哪些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董卿:面对这个大课题,一个热播电视节目只是迈出了其中一小步。但正是这一小步,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分量,让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伟大,让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有了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古诗词,是闪耀着东方智慧光芒的独特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座宝库,古诗词文化有其独特的体裁与内涵,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一种重要展现形式。
中国古代诗词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设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绝美意境。只要我们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令人叹为观止,均彰显此意。
古诗词中蕴含的不仅是思想和意象,还传承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展现着中国人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以诗词为笔触,将中国精神与文明传承寄托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之中。这些神来之笔均从一个又一个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最具中国味,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格,代表中国艺术、中国形象。
学习时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古诗文的学习对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有哪些作用?诗词大会的成功有哪些启示?
董卿:我特别喜欢巴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不是只靠吃米活着的。他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呢?除了吃饭,除了物质,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它能够让我们变得更丰富更深厚更强大更完善。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学习古诗文,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打好做人的底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书传家济世,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规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提升人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
我觉得在诗词的世界里面,人生百态,都能够在诗词里面找到所对应的诗句。看上去五言七言或者词,寥寥二十几个字,说尽所有的悲欢离合。在极简的文字背后,拥有极深的内涵和极高的情操,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久而久之,这些美好情结就会积淀在人的内心世界,内化成为自己的品质,这样人格品位也就会得到提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