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范雨素这样开头。
4月24日,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这让人们认识了作者范雨素,一位44岁在北京做育儿嫂的农民工。
短发,利索,1.5出头的个子,范雨素看起来瘦瘦小小。81岁的母亲是信神的,信老天爷保佑,她不信。结婚五、六年经受了男人的酗酒和家暴,她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打工过活。
她没有忧虑过未来很多复杂的事情,比方说买房子、养老。“如果两个女儿不需要我了,我会选择死亡。”
不怕孩子难过吗?面对深一度的提问,她没正面回答。
她写家里兄弟姐妹的人生遭遇,写年少时的过往,写哀也写乐。像两只手一用力,撕开了一张薄薄的纸。
生活艰辛,她用“与生俱来就喜爱”的写作来抵抗。
逆袭
“稿子刚发出24小时,10多家媒体找来了。我告诉她‘别慌’。如果不管她,按她性格,没准儿就关机了。” 王德志说
4月24日,《我是范雨素》发出后,阅读量一路蹿升,2万、4万、10万+。文学小组99人的微信群里,不断有人用“大拇指”、“鲜花”表情向范雨素道贺。
范雨素隔好久,出来说一句,“谢谢各位文友”。
当晚,有出版社和媒体联系范雨素。她一人在自己租来的小屋里,有些慌。养家糊口的人,只是投了篇稿,怎么这么大动静?
她找到“工友之家”创始人之一王德志,求助对方给她出主意。
“稿子刚发出24小时,10多家媒体找来了。我告诉她‘别慌’。如果不管她,按她性格,没准儿就关机了。”
王德志和范雨素讲,要怎么选择媒体,那些炒作的、扯淡的,不要理。采访时,也不能乱说。
范雨素第一反应是:“那我说‘高大上’的。”
“不是高大上,客观描述就行了。”
平时大家都忙着打工,也就周日下午文学小组活动的两三个小时能碰上。在王德志看来,范雨素话少,低调。只会在她认为安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才袒露自己的想法。
2002年,王德志和工友孙恒意识到新工人需要一个相互支持的家园,在皮村租下两个院子,成立工友之家。夏天的晚上,院子里总会聚集起上百工友,看电影、打球、阅读,周末还有文学小组的活动。
每周日晚7点,范雨素有空就去文学小组听课,到了就安安静静坐着,只有聊起看过的书、某个感兴趣的话题,她才迅速将身体前倾,探头问,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我特别喜欢。
初到皮村,范雨素陆陆续续搬了好几个地儿。最后,她以300元每月的价格租了一户四合院里的8平米单间。这间朝南的屋子有一块大玻璃,冬天阳光可以洒进来,“特别幸福,有安全感。”
范雨素的房东是皮村的前村委书记,她把房东比喻成“皮村下野的总统”。房东养了一只苏格兰牧羊犬,一只藏獒。“狗特别好,一见我,都用前爪抱着我的腿。”范雨素说。
“我的孩子,住在皮村下野总统的府邸,享受着天下无敌手的安保。夜里不关门都是安全的。”
育儿嫂范雨素写自传逆袭:苦时看书能什么也不想△范雨素的手稿
忏悔
“如果我这两个孩子不需要我了,我会选择死亡。”不怕孩子难过吗?范雨素没正面回答
离开对自己家暴、酗酒的男人,范雨素带着两个女儿回到娘家。“大哥哥马上像躲瘟疫一样,让我赶紧走,别给他添麻烦了。”她在文章中记叙这段往事。
农村穷苦人家,糊口尚属不易,亲情当然淡薄。范雨素带着两个女儿二度北上,她做了育儿嫂,看护别人的孩子,每星期休一天。大女儿在东五环外的皮村,在出租屋里看护小妹妹。
空闲时,她一手牵一个,带两个孩子出去玩。“别人看我们的眼光就不一样,就觉得你好欺负。我们好像见不得光,像鼠族一样。”孩子有时也会有伤感。有一次,大女儿说她太任性了,没有经营婚姻,没让姐妹俩过好。
范雨素不认可“任性”这一说,也不愿意反复解释。“我觉得孩子早晚会明白的,如果孩子每天看爹妈吵架会更难受,甚至连这个上进心都没了。”
她有时也想,我如果接受好的教育,可能有一份体面的职业,不会颠沛流离,也有可能经营好自己的婚姻。
转念又觉得,很多女人她不主宰自己的人生,她凑合,我不能凑合。
在离乡多年的打工生活里,她发现自己不能相信别人了,和谁交往都是点头之交,有时甚至怕见生人。后来,她翻了很多心理学书籍给自己治“社交恐惧症”。她担心,一旦恶化,自己就成“抑郁症”了。
失眠时,范雨素经常闷头想上一晚,醒来就给女儿“发消息忏悔”。
“我跟她说,‘我对不起你’。希望这样说能让她受伤的心灵恢复一些。”攥着手机,她又想到,一个人在童年受到的伤害在成人后是修复不了的,就像伤口愈合还是会留疤。
“但我是一个母亲,能做多少做多少。”范雨素轻叹。
范雨素说,写小说就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她没有想过未来很多复杂的事情,比方说买房子、养老。“如果我这两个孩子不需要我了,我会选择死亡。”
不怕孩子难过吗?她没正面回答,“一个没有给孩子幸福家庭生活的女人是不配让孩子给她养老的。”
21岁的大女儿只上了三、四年小学。从14岁开始做苦工后,考了高级美容师等几个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在上海一个上市公司做速记,月薪7000元。
在范雨素看来,大女儿是一个很独立的孩子,求知欲很强,学东西很快。相对来说,小女儿因为有母亲和姐姐的照料,“依赖性多一些”。
分别时,范雨素想过挽留。女儿说,这一行上海比北京工资高。“她好像生怕垮下去似的,有一种焦虑感。”
最近,大女儿和范雨素说,自己缺少自信,让母亲每天都给她的微信运动步数点一个赞。“我怕自己忘,几乎心里都要想着这件事”。范雨素神情轻松,提高了声调,“都上微信了,就点一个么?把熟的人都点了。”有时,她也希望大女儿可以更依赖自己。
育儿嫂范雨素写自传逆袭:苦时看书能什么也不想△范雨素和女儿在西藏旅游
弱者
乡野里/无人保护的/带着露珠的小雏菊/被魔鬼无情的掐断花瓣/小小的雏菊/过早凋亡——选自《一个农民工母亲的自白》
范雨素说,她的母亲是信神的,信老天爷保佑。她不信。
皮村群众爱好炫狗,比谁家养的狗多。有位村民每天领着一支由12只狗组成的狗军队,去工棚巡视,羞辱住在那里的农民工。范雨素认识的工友写了一篇《皮村记狗》,发表在《北京文学》,表达农民工的愤怒。
有感于贵州毕节儿童自杀事件,范雨素曾写诗:
乡野里/无人保护的/带着露珠的小雏菊/被魔鬼无情的掐断花瓣/小小的雏菊/过早凋亡
她关注流动儿童上学、农村的“无妈村”等社会问题。“但我什么也不能改变,只是心里难受”。
范雨素买过一本诗集,里面有首诗叫《田建英》。田建英是一个从四川来的捡瓶子的妇女。她的几个孩子命运都特别悲惨。范雨素看哭了。
12岁时,她觉得“我要膨胀了,特别自信。”遍读80年代在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在目之所及的空白纸上,写下“赤脚走天涯”。
而在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漫长日子里,她做过小时工、保姆,摆过地摊。有时,范雨素和雇主在一个桌上吃饭。对方拿出一双一次性筷子,在她面前摆一盘便宜的素菜。
声音发颤,她缓慢地说,“生存真是艰难,而且自己是那类受人歧视的人”。一有时间,范雨素就复盘自己人生的经历,把这些故事都写进了自己的文章。她像位人类学家,写下村庄里的、家族里的、北京城郊的、高档社区里的故事。
母亲打电话告诉她,村里征地,一亩地只给两万两千块,不公平。每家要派个维权代表,大哥哥也出门了。81岁的母亲被维稳的年轻娃子们推推搡搡,胳膊被拽脱臼了。
强势的母亲在维权中迅速苍老,范雨素黯然,“她的儿女都不成器。”
一次,在西单一号线地铁上,范雨素看见一个流浪歌手在卖艺。有个女人翻着白眼,傲慢地扔了一块钱在地上。
范雨素觉得心里生疼。她在流浪歌手面前鞠了一个躬,把一块钱放在面前的盒子里。很快,旁边有两个年轻人,面带微笑也递给了这个男孩一块钱。
“做好事可以感染人。”范雨素感慨。
现在,范雨素每天六、七点起床做小时工,活多多做点,活少少做点。回来之后,就待在家写小说。这段时间,她迷上了诗文吟诵,就在手机上反复听。有的曲调跟自己的心境一模一样,就像有一个陌生人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范雨素喜欢北京这座城市,因为书多。她对国图和首图都很熟悉,两个月就必须要去一次。
她说,生活很苦时,看书就能让自己什么也不想。穷啊,不用考虑买房;远离故土,独来独往,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对付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