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成后,他就在杨屯村的村头开了家诊所。
为了给乡亲们省下医药钱,杨全鸿曾背着背篓在田间地头寻找各种草药,回去后自己配成中药。
患者第一次赊账看病,杨全鸿说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一名得了躁狂症的患者被送到了他这里。病人康复后,家属却交不起医药费,但坚持给他打了张欠条。“他们当时给我跪下来,坚持打了那张欠条。”
从1969年开始到现在,杨全鸿做乡村医生已将近50年,治疗过上千名患者。不过,他的行医经历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太多的经济收入,病人写下的欠条倒是不少。
从收到第一张欠条开始,到欠条被全部烧掉前,杨全鸿曾一张张统计过,约是五十万零一百元。
这些写下欠条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每次这些病人来看病,杨全鸿从来不问有没有钱,“病人来看病,你不可能摸摸他的口袋,看有没有钱,都是先看了再说。”
慢慢地,他也习惯了这样的形式,“算是个交代吧。”
即使是外地的,杨全鸿也从来没拒绝患者打欠条,“他来找你,说明信任你,把病看好了要打欠条,说明家里肯定是真困难。”
这些年,也有病人主动来还钱,不过总数并不多。杨全鸿也从来没去要过账。不过更多欠下医疗费用的人,会在逢年过节时给他发来短信慰问,“问我身体怎么样,祝我节日快乐之类的,我心里也能得到安慰。”
诊所里,常年有义工过来帮忙,也是分文不要,他们觉得这个诊所办得不容易。付不起医疗费的病人家属也会主动帮忙干些杂活儿。
病人有时候也会嘴馋,一天5块钱的生活费其实吃不了什么。他们想吃肉了,想吃别的了,只需给老杨说一下,马上就发钱去买。平时攒的一些废纸箱、捡来的一些废品卖掉后,也用来给大家改善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