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课先学会了恨
李雪及网友分享的类似极端案例,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也曾接触过。
曾经有一位母亲,插队之前弹一手漂亮的钢琴;40多岁回到北京之后首先为家里添置的大件儿除了一张床就是钢琴了。女儿出生后,这位母亲将自己被时代耽搁的“钢琴家”梦想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明明是手指又短手掌又厚的“钢琴不宜”体质,女儿却从2岁起便被母亲架到了钢琴面前。最终,这个“不学琴就挨打”的女孩在自己12岁时在高压和辱骂面前忍无可忍,当着母亲的面剁下了自己的手指。
初二男孩利利在父母离婚后随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再婚后,母亲对丈夫的恨意便全部投射给了自己的儿子。本来该是自己人生中第一个男性榜样的父亲,成了利利妈妈口中十恶不赦的恶棍。在需要父母给予情感支持的青春期里,利利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恨”。一次在爸爸生活费晚给了三天的情况下,利利叫上自己的小伙伴把自己爸爸狠揍了一顿,并把爸爸的新家乱砸一通,面对孩子的冲动行为,利利妈妈心里却是暗自高兴。
温方说,这样的恨意和伤害通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以“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精神虐杀会让孩子在被虐杀的同时,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才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矫正,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也容易让自己陷入到施受虐的关系当中。
成年后的自己又该如何回首这种带有阴影和创伤的童年呢?“永远惦记着创伤,那你永远也不会痊愈。”温方说,疗愈的方式因人而异,“你可以通过‘满灌疗法’,一恨到底了也就释然了,也可以利用认知抚慰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迈出家庭的小圈子,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新的成长点。
以爱之名也会造成伤害
温方介绍,在他多年的中小学生咨询工作中,父母直接出手施害的情况很少,但是在爱中造成伤害的很多。这样的伤害通常伴随一生,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曾经做过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孩子的心理问题有90%是来自家庭,另有9%来自社会,自身心理疾病的人群只占1%。
“我在家里还不如一条狗呢!”初中男孩辰辰在接受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时,曾恶狠狠地吐出这么一句话。原来,辰辰的父母是典型的“三句话家长”:吃饭了吗?去写作业!睡觉吧!与家里的爱宠小狗一对比,地位确实有点儿“天差地别”:不管下班回家后多累,爸爸妈妈总要抽出时间带小狗出去放风,对小狗的吃饭、洗澡等生活事宜更别提有多尽心了。反观自己,虽然吃喝不愁,却总觉得“不幸福”。
温方说,家庭内出现创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父母与孩子感觉的“错位”。以辰辰为例,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怕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打扰孩子的休息,但是在辰辰眼里就变成了漠视和忽略。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文文身上,文文曾经找到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哭诉被父母“抛弃”。原来,文文的父母望女成凤,对她进行全方位培养,文文一周需要上14节课的辅导班。在父母看起来是下了血本的培养工程,在文文眼中成了“你们就是不想陪我,所以让辅导班的老师去看着我”的“爱的缺失”。在专家看来,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沟通,就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精神虐待”。
“我常说,父母要把孩子当‘人’看,这话乍听上去有点儿夸张,但是实际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家长不把孩子当‘人’看。”温方说,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常常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宠幸至极,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另一种则是妖魔化,将孩子当成是“讨债鬼”,是上天派来惩罚自己的恶魔。
而实际上,一个人在是“孩子”的身份之外,首先是一个“人”:出生时是一个自然人,将自然人培养成一个健全的社会人,是家长的培养目标和职责所在。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蹲下来跟孩子交流、不过度溺爱、不过分严苛是身为父母的重要一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